省人大代表李瑞荣:
加快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数字工匠”
本报讯 记者邹伟锋报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而数字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正在参加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浙江永久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瑞荣,此次提交了《关于加快培育我省数字技能人才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也对数字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李瑞荣建议,明确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制定相关政策,强调数字技能在科技创新、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并为其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导,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适应数字技能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
同时,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发系列通用数字技能课程,依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举办省、市级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选拔培养数字技能人才。
此外,加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将符合需求的数字职业(工种)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对符合条件人员可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并加大数字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将高层次数字技能人才纳入地方专家库,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投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对聘用的高层次数字技能人才在工资结构中设立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数字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
李瑞荣认为,数字技能人才作为连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两大经济体系的桥梁,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