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院前急诊医生郑仕豪:

披星戴月点亮生命之灯

郑仕豪在病床前观察患者情况。见习记者任杰 摄

  记者寿慧桢报道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华医院)的急诊大厅,灯火昼夜不息,这里是生命与时间的较量场,也是郑仕豪,一位32岁的120院前急诊医生,默默坚守的战场。

  晨曦初露,郑仕豪已整装待发,迎接他的是连续24小时的坚守。从早8点至次日晨8点,每三天一个班次,他的身影穿梭在救护车的呼啸与城市的喧嚣之间。4000余趟出车记录,见证了他无数次与死神的较量。在急诊科,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院前急诊一哥”。日前,记者跟随这位“院前急诊一哥”,体验了他无数个披星戴月日子中的一个。

  夜幕降临,门诊大厅逐渐沉寂,急诊却如白昼般繁忙。晚8点,正当采访缓缓展开,紧急的调度指令如惊雷般响起:“患者位于拱墅区远大花园附近,骑电动车发生车祸。”

  郑仕豪瞬间从访谈中的温和转为行动上的果敢,拎箱、拿本、上车,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分秒必争。“1分钟内必须发车,速度就是生命。”他的话语简短而有力。

  “你好,请睁开你的眼睛。”“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除了右小腿的疼痛,其他地方还有不舒服吗?”到达事故现场后,郑仕豪一边耐心询问,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一边加紧救治,为患者的腿部捆绑加固木板。两位担架师傅合力将患者抬上车。在车内郑仕豪为其进行血压、脉搏测量和心电监测,“大伯,你不要担心,我们马上就到医院。”

  “初步来看,患者对自己受伤的整个过程十分清楚,都能够回忆起来,中间并没有昏迷,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良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右小腿骨折和排除颅内出血。”急救车返回医院后,郑仕豪迅速将患者的信息和急诊科外科医生做好交接。

  一整套流程下来已经是晚上9点半,郑仕豪这才抽空吃上了晚餐。他一边热着饭一边说,“别说吃饭了,有时候忙起来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郑仕豪已累计出车十趟,相当于每一个小时都要出车救治患者,就像他调侃时说的,“指令多的时候,感觉一整天都在做仰卧起坐。”

  这样的工作强度会觉得累吗?郑仕豪说:“当初选择临床医学就是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有光环,能拯救生命,所以每次出车我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每一步,不给自己留遗憾,也不给患者留遗憾。”

  郑仕豪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事急诊5年,只要上班,就总在与时间赛跑。在他的笔记本上,有一位被打上星号的特殊患者,“戚大爷69岁,患喉癌气管切开,接诊原因为气急呼吸困难,需要转送至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他说,这位特殊的患者和年迈的母亲同住,两人都行动不便且伴有沟通障碍。首次接触后,郑仕豪便细心地记下他的情况。此后,每次遇到戚大爷,郑仕豪总能让他享受到最快速、准确的治疗服务。每一次的迅速响应,都是他对“急救”二字最深刻的诠释。

  “急救,既要急,也要救。”郑仕豪的话语简洁而深刻。急,是病情与时间的紧迫;救,则是技术与责任的担当。他深知每一次的出征,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医者仁心的坚守。

  夜晚12点多,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郑仕豪却再次披上战衣,跃上救护车,和记者挥了挥手,扭头跑向了夜幕中。他的身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生命的希望之路。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披星戴月点亮生命之灯 2025-01-22 2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