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祝福更要送健康
![]() |
![]() |
![]() |
![]() |
![]() |
![]() |
![]() |
![]() |
新春佳节将至,大家沉浸在节日喜悦氛围的同时,也可能因为环境、作息、饮食等的改变而中招“春节病”。家人团聚,亲朋宴请,吃喝玩乐、放松休闲是需要的,但也应有节制,可别因一时“享乐”而影响身体健康。
愿大人小孩都能平安、健康,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
美酒虽好,小酌怡情大喝伤身
记者沈佳慧报道 聚会宴请,酒是餐桌上的“常客”。然而,美酒虽好,若不注意适量饮用,很可能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唐翠兰提醒,过年饮酒要适量,尤其要小心喝酒后出现的“2黄4痛”症状。
别忽视
饮酒后身体的警示信号
喝酒后出现的“2黄4痛”症状,往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唐翠兰告诉记者,“2黄”一个是指小便黄,当肝脏受到损害时,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会上升,导致尿液可能呈现深茶色。若非因饮水不足等常规原因,频繁饮酒者若发现自己的尿液持续偏黄,应警惕可能是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信号。另一个“黄”是指皮肤黄、眼睛黄。“饮酒后若发现皮肤逐渐变黄,这可能是肝脏受损的表现。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就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症状,医学上称为黄疸。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眼白部分变黄,同样是黄疸的典型症状之一。与皮肤发黄的原理相同。一旦发现眼睛发黄,切不可掉以轻心。”唐翠兰说。
“4痛”是指头痛、胸痛、胃痛和关节痛。唐翠兰解释,饮酒后头痛是较为常见的现象。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使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力升高,从而引发头痛。如果喝酒后出现胸痛,可能是酒精刺激了心脏血管,导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尤其是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饮酒后发生胸痛的风险更高。而饮酒后上腹痛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的问题:一方面,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导致上腹部疼痛;另一方面,过量饮酒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这种腹痛通常较为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疼痛位置多在中上腹或左上腹。唐翠兰进一步解释,酒精会影响身体的尿酸代谢,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当血尿酸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周围,引发关节疼痛。特别是本身就患有痛风的人群,饮酒后更容易诱发痛风发作,导致关节红肿热痛。
非要喝两口
喝多少酒安全?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女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和15克。唐翠兰说,换算成常见的酒类,以白酒为例,50度左右的白酒,男性每天饮用不超过50毫升,女性不超过30毫升;如果是啤酒,男性每天不超过750毫升,女性不超过450毫升;葡萄酒的话,男性每天不超过2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0毫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大致的参考标准,对于本身就患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脏疾病等人群,饮酒量应更低甚至不饮酒。
“民间流传着很多解酒方法,像喝浓茶、喝醋、吃解酒药等,这些方法其实是错误的。”唐翠兰建议,确实需要饮酒的情况下,“喝酒前吃点东西。这样能减少对胃壁的刺激,还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比如奶类、豆浆等饮料;也可以吃些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同时,在喝酒间隙多喝温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中排出,减少肝脏负担”,唐翠兰说,聚餐时应避免混酒,不同种类的酒混合饮用,会使酒精的吸收速度加快,更容易导致醉酒和身体不适。
收好健康“锦囊”,安心过大年
■胡宁
近几年,因为放鞭炮导致眼睛受伤的患者渐少,但还是有人因为不慎出现意外。严重的鞭炮伤可致眼球不保,因此大家在放鞭炮时,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小心鞭炮伤、雪盲症
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外伤与眼科急诊专科(眼底外五科)主任、主任医师赵振全介绍,鞭炮伤分为烧伤与爆炸伤,会对眼睑或眼球造成损伤,通常来说,前者更常见且危害不小,治疗也比较复杂。出现眼部受伤后,若是微微红肿或有异物感等轻症,在确定无眼球伤口的情况下,可用生理盐水温和清洗,也可进行冷敷帮助减轻胀痛,或涂抹抗生素眼药膏。但不管轻重都应就医做个检查,排除潜在的眼疾。在燃放鞭炮时,须选择空旷地带,尽量远离鞭炮,更不要对着别人燃放。儿童需在成人的监护下燃放鞭炮,建议选择威力较小的烟花。
另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雪盲症。这是由于雪地反射的太阳紫外线长时间照射眼睛,从而灼伤角膜上皮引起的眼物理性损伤。赵振全说,雪盲症的潜伏期一般是8小时,白天中招、晚上发作,虽然其在发病后24小时可恢复,但发病时眼痛、流泪等症状会让人十分难受。其实避免雪盲症十分简单,佩戴护目镜或墨镜即可。
在冰天雪地的户外活动,还有摔倒的可能,若不慎撞到眉弓外侧,易引发视神经损伤。如果在摔倒后,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务必快速就医治疗,这种视力损伤常会导致失明。
做好口腔检查
新春佳节,亲朋团聚,美味佳酿当前,如果没有健康的牙口,岂不是辜负了美食?特别是牙疼,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而事实上,很多牙齿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平时做好口腔保健工作,春节前来一次牙齿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便不会出现疼痛了。
至于牙外伤,多见于车祸受伤,甚至于一些人在骑自行车时也会发生意外,导致牙齿脱落。牙科医生提醒,正确的现场处理方式是迅速捡起脱落的牙齿,用牛奶或生理盐水冲洗污物,不具备条件时可用自来水冲洗10秒左右,然后将牙齿放回牙槽窝,小心地合上嘴,可咬纱布、手绢、餐巾等固定牙齿。若不能放回,可将脱落牙含在舌下,也可放在冷牛奶或生理盐水(清水)的容器中。但不能用手或纸巾擦洗,也不可以用纸巾、干布包裹牙齿。之后迅速前往医院。
如果已经出现了颌面部外伤,意味着受伤已较为严重了,这时候建议先前往综合医院排查头颅问题之后再进行颌面部缝合手术。
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节日期间,人流密集和频繁的社交活动使得流感病毒更容易传播。不同个体携带不同病原体,其中既有显性感染者,也有隐性感染者,使得病毒更易传播。
温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刘晓提醒,在出现低热、流鼻涕等轻微症状时,市民可以选择在家休息,做好对症治疗。如症状加重,出现高热、头痛、四肢酸痛等不适时,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病毒检测。确诊为甲型流感阳性时,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甲流药物。婴幼儿、高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为了减少病毒传播,刘晓建议在人流密集场所最好能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使用后及时丢入垃圾桶,并洗手或消毒。对于已出现流感症状的人群,应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并保持口罩的干燥。如果口罩潮湿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儿童健康安全不能“放假”
■方婧柔
眼下正是孩子们享受寒假假期、欢度春节的时刻,欢声笑语中,儿童的健康和安全防护绝不能“放假”。在这个欢乐的假期里,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及安全问题需要注意呢?
防视力骤降
更要防止眼外伤
寒假中,孩子们有了充足的休闲时间,但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容易使眼睛过度疲劳,极易诱发或加重近视,此外,春节期间美食丰富,孩子若摄入过多甜食,不仅增加肥胖风险,还会导致维生素B1缺乏,进而影响视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寒假比暑假更容易引发近视,因为冬季小朋友的眼轴发育较快,远视储备消耗更多,近视发展更快。同时,冬季户外活动减少,孩子长时间处于近距离用眼状态,睫状肌超负荷调节,得不到放松,容易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寒冷干燥的环境还可能导致干眼症,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
那要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鼓励孩子每天至少进行2小时的户外活动,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同时享受阳光,有助于预防近视。
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建议每次不超过30分钟,每次用眼40分钟后,应远眺至少10分钟,放松眼部肌肉。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比如胡萝卜、西蓝花、菠菜等,帮助维护视力健康。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燃放烟花爆竹时防止眼外伤!不要让孩子独自燃放烟花爆竹,更不能拿在手中燃放。如果孩子不慎炸伤眼睛,家长要保持冷静,第一时间用一块洁净的纱布或手帕轻轻覆盖创面,不要对眼球加压或揉眼睛,并尽快送往正规医院就诊。
边吃饭边嬉笑
当心异物“卡喉”
春节期间,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年货,如花生、瓜子、糖果、各类坚果等,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但也增加了气道异物梗阻的风险。三岁以下的小儿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在玩耍或进食时误将异物呛入气道。我们常说的“卡喉”,医学上称为“气道异物梗阻”,主要表现为突然呛咳、不能发音、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口唇发绀等紧急症状。
一旦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采取错误的急救措施:不要拍孩子的后背:这可能导致异物更深入气道。不要让孩子倒立:同样可能加重情况。切勿强行用手抠取异物,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抢救,并让其他家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未能成功排出异物,请尽快送往正规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儿童误吸异物?
选择合适的食物。不建议5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吃坚果类食物。必要时可以将坚果压成粉末,或将葡萄等水果切成细块,确保安全食用。
让孩子安静进食。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进食时逗他们哭笑,尤其是要及时纠正追着喂饭的不良习惯,确保孩子安静地进食。
小体积物品不能随便放。常见的“危险品”包括:果冻、糖果、口香糖、各类坚果及豆类、小巧圆形的水果(龙眼、葡萄、樱桃)、大肉块、多刺的鱼、钱币、纽扣、电池、玩具及贴纸等。这些物品应妥善存放,避免误食风险。
每天吃好点,衰老慢一点
■吴刚
上了年纪后,明明同样的年龄,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更年轻,而且身体素质更好?不仅是身形更年轻态,看着也更轻盈,可能是因为他们多吃了这种营养素——蛋白质。
有些老人把少吃肉或不吃肉当作是饮食清淡,结果不仅不利于健康,反而更易生病。这里肉不仅仅是肉,更指的是优质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身体保持年轻的原材料。然而,随着年纪增大,不少老人蛋白质的摄入是不足的。2023年《柳叶刀》刊发的一篇研究指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很高,估计全球约四分之一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
研究称,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体内以分解代谢为主,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液酸度下降,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此外热能摄入低、饮食氮存留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应重视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同时,由于老年人利用蛋白质能力下降,为维持肌肉和生理机能,可能需要更多蛋白质。
老年人如果出现腿脚不便,要想到缺乏蛋白质。老人腿脚不便首先想到的是缺钙。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缺失,老年人的握力、行走功能下降,肌肉的数量和力量会衰退,甚至产生老年性的衰弱。衰弱会使老人丧失一部分生活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这就麻烦了。
那要如何测量握力?握力不一定要用工具测量,生活中的一些表现也可以看出来。比如拧湿毛巾,老人觉得自己已经拧得很干了,但让一个年轻人再拧,又能拧出半盆水;与老年朋友握手,让老人用最大力握,握力差的老人手劲儿像棉花一样。
蛋白质摄入要在三餐均匀分布,而不是一顿吃完。比如,有些人早饭喝一碗粥,加点咸菜,配一个小烧饼,就没什么优质蛋白质。
为了保持良好的免疫力,一定要每天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质,具体的方法可以归纳为“12345摄入法”。
每天吃1个鸡蛋:每日吃1个鸡蛋,蛋白、蛋黄都要吃,做煮蛋、蒸蛋、炒蛋、蛋汤都可以。
每天喝2杯奶:奶和奶制品种类很多,包括液态奶、发酵奶、奶粉、奶酪等,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奶和奶类食品作为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天天喝奶,每天喝2杯奶(200毫升/杯)。
每天吃3两瘦肉:瘦肉,包括白肉(鱼、虾、禽类)和红肉(猪、牛、羊肉)。
每天吃40克豆制品:每天的膳食中都可以搭配豆制品,比如豆腐、素鸡、豆腐干等。
五类重点人群:营养摄入不足、身体虚弱、高龄老人、疾病消耗、免疫力低下人群等,每天可以补充10克~20克蛋白粉,加入牛奶稀饭或单独温水冲调,增加蛋白质,提高免疫力和体能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