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家访真的没必要吗?
■主持人:张浩呈
寒假接近尾声,关于班主任家访遭拒绝的话题引发热议。
据《新民晚报》报道,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无独有偶,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时间再往前推,寒假开启前,一位深圳家长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参与讨论的家长中,有的认为“微信群随时可以沟通,何必劳师动众上门家访?”另一些家长则觉得“家访是教育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通讯技术十分便利的当下,入户家访真的没必要吗?来听听老大哥们怎么说。
家访永不过时
杭州市劳模、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纪委书记、副校长王光明:家访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一直是学校非常重视的规定动作。
新学年开学前的暑假最适合家访,一是时间充裕,二是可以了解新生的情况。多年家访下来,老师们感觉良好,非常支持学校安排的家访工作。
每次家访后,老师们感触良多。“家长和孩子跟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开学后这个孩子和我特别亲密”“这个孩子学业成绩好,很懂事,情商高,作为班长比较合适”“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艰苦,孩子和家长有一点自卑,今后我们要多关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暑假作业进度明显落后,我已经提醒了孩子”“这位家长明显高估了孩子的实力,今后大家要防止孩子眼高于顶”“我遇到一个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大家要多关注”“这个孩子之前被发现过心理问题,后续要加强这个孩子的心理建设”……可以说通过家访获得信息速度快,且真实可靠,是今后快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基础。
2022年毕业的一名田径特长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他说:“王老师,我一直记得你家访时说过的这句话——不要将自己当作是与众不同的体育特长生,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文化课。”
2004年新疆支教时的一位学生至今还和我保持着联系,他说:“王老师,有生以来,你是唯一到我家家访的老师,你给我带来了一本物理参考书,记忆犹新。”作为战斗机驾驶员,每年都有疗休养的机会,他两次选择来杭州疗休养,特地到学校看望我。
家访确实也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完善的制度确保了家访的质量;有的家庭婉拒老师上门,退而求其次改为校内约谈;全员家访时间人力不够,改为分批次家访……
家访好处这么多,何乐而不为呢!
“家访之死”
是教育异化的必然结果
本报评论作者王志高:家访制度的式微,是教育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工厂,教师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学生则是待加工的产品。在这个体系中,家访这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教育方式,显得格格不入。教师的时间被各种考核指标分割,家长的时间被工作压力占据,学生的课外时间被补习班填满。在这种背景下,家访自然被视为“低效”的教育方式。
家校关系的功利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家访的消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家长与教师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提升,教师关注的是教学指标的完成。家访这种需要情感投入的教育方式,在这种功利化的关系中显得多余而尴尬。
教育评价体系的量化倾向,更是给家访敲响了丧钟。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家访带来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无法被量化,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师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能够带来可量化成果的教学活动中,家长也更倾向于选择见效快的课外辅导。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正在用技术的便利性换取教育的人文性,用标准化的流程取代个性化的关怀。这种异化最终将导致教育的空心化,使教育失去其育人的本质功能。重建教育的人文维度,需要我们从重新认识家访的价值开始,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注入人文关怀,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制造标准化的产品。
“传统家访”
该以怎样的姿势回归?
本报评论作者郭元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许多家长对教师家访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觉得老师在工作日上门家访会给自己带来不便;也有家长担心家访会打扰家庭的私人生活,或是觉得学生出现问题才需要老师家访,担心因此给自己孩子贴上“标签”。比如有家长就说,自己是单亲家庭,不想让这些孩子的隐私被老师知道。还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家庭不富裕,担心老师知道后,会歧视自己家的孩子。另一方面,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家校沟通有了更多便捷的方式,一些家长喜欢使用新的沟通工具。
那么,“传统家访”该不该回归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现代通讯技术为家校沟通带来了便利,但它所传达的信息远不如面对面交流来得丰富和深入。因此,我们不能因技术的进步而完全摒弃传统家访这种沟通方式。
当然,回归传统家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强制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家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家访,如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家庭环境特殊的学生等。在进行家访时,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提前与家长沟通,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家访的顺利进行。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当积极引导,消除家长对家访的误解,让家长认识到家访的重要性。
传统家访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教育方式,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家访”该以怎样的姿势回归,也是一个时代的考题。比如,最起码要给家长选择权,而且即便是家访也需要做到“不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