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最忆儿时元宵节

  ■许梦云

  几天前,奶奶打来电话,说村里决定重办花灯会,让我回老家过元宵节。那可是童年里最热闹的盛会,还有我最擅长的猜灯谜环节。奶奶后面说的话,我都没怎么听进去,思绪早已飘回到儿时的元宵节。

  记忆中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满了自扎的竹灯笼。有糊着红纸的,喜庆热烈;有裱着绢纱的,雅致秀丽。微风拂过,灯笼轻轻摇曳,温柔又美好。

  元宵节的仪式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制花灯。每年,我都会跟奶奶一起制作不同形状的花灯。制作一盏漂亮的花灯,首先要有坚韧的竹条做骨架。奶奶心灵手巧,总能用恰到好处的力道,将竹条弯曲成想要的弧度,再稳稳地固定住。我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满心都是崇拜。接着,奶奶把纸张小心翼翼地覆盖在骨架上,用胶水一点点粘贴,不能有丝毫褶皱。我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的呼吸会破坏这精细的工序。

  等奶奶完成花灯的雏形,就轮到我大展身手了。我接过花灯,拿起画笔开始上色。颜料在笔下缓缓流淌,每一笔都倾注着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的热烈,黄的明亮,绿的生机,色彩相互交织,让花灯瞬间鲜活起来。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图案,成就感油然而生,仿佛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

  晚饭后,我们便提着自制的花灯去广场参加花灯会。广场上早已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一盏盏或圆或方的灯笼上,有的画着大好山河,有的画着花鸟鱼虫,还有的以诗传情。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花灯中穿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人喜欢赏花灯,再普通的也能说上一二。而我只在乎花灯下的灯谜。一张张红色的纸条上,工整地写着一道道灯谜,宛如一个个深埋的宝藏,等待有缘人去挖掘。

  那时我个子小,即便踮着脚尖也很难看清字条,故每次猜灯谜都会奶奶读,然后我们一起猜。奶奶自然比我懂得多,但她每次都不急于说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我去探寻谜底。在她的循循善诱下,我渐渐学会了思考,也感受到了猜灯谜的乐趣。

  但有时,奶奶也会被难住。印象最深的是一盏嫦娥奔月的花灯,灯谜是“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个字”。奶奶和我一同陷入沉思。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汉字的结构,突然灵光一闪,答案是“告”字。“奶奶,是告,告诉的告。”她一拍脑袋,给我竖起大拇指。

  结束后,我们把猜出谜底的灯谜都取下来,拿到领奖处兑换奖品。奖品有小朋友喜欢的玩具,也有生活需要的米粮。每年,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一堆玩具,满心欢喜。奶奶也从不阻止我,总是笑眯眯地帮我一起搬回家。

  如今我已长大,那些提着花灯奔跑在街巷的日子,却仿佛就在昨日。我想今年的元宵节,我定然在奶奶身旁,重温儿时的幸福的时光。

  (作者单位:东阳市佳博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最忆儿时元宵节 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