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下‘军令状’,坚决不破产,再苦再难都会将钱还上!”
7年还清亿元债务
诸暨一企业家这样诠释“诚信”
通讯员翁佳美报道 近日,诸暨市人民法院挖掘身边的“诚信群像”,为推动地方构建“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的执行诚信治理体系“代言”。其中,诸暨一民营企业家7年清偿1亿元债务的故事引人关注。自2017年4月接到法院的第一份立案通知书起,受担保链影响,杨先生名下化纤公司银行账户及各类资产被轮流查封。作为企业负责人,杨先生立下“军令状”,坚决不赊账、不逃避、不逾期,重整旗鼓打开新市场,终于走出了担保链风险困局。
商机成危机
2003年,杨先生在诸暨创办了纱厂和化纤公司,主营氨纶包覆纱生产销售。得益于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决策,公司发展蒸蒸日上。2016年,在“市场红利”的刺激下,杨先生准备再搏一把,他回忆说:“那时我们几家企业发展势头都很好,所以想通过互相担保的方式融点钱,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
前前后后一共签了12份担保合同,向银行借了1个亿,杨先生和伙伴们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几个合伙朋友因不断投资扩建却未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导致经营不善,杨先生做担保的多家企业均因资不抵债而破产。
不断扩建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杨先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我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他们倒闭了,所有债务全压在我身上。”
2017年6月,杨先生收到诸暨法院的一审判决书,因其作为担保人,需连带偿还各家银行本息共计1亿余元。此后,案件陆续进入执行程序,杨先生名下公司银行账户及各类资产开始被轮流查封扣押。
昔日风光无限的企业背上巨额债务,也无法支付职工工资。绝望边缘,选择破产了之还是再努力一把?艰难的抉择,日日夜夜敲打着杨先生。
一纸“军令状”
欠款1亿元,每天的利息也越积越多。
顶着巨大压力,杨先生作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我立下‘军令状’,坚决不破产,再苦再难都会将钱还上!”
“这家企业架构较为成熟,若公司能维持正常经营状态,预计每年仍能创造出上千万元利润,八九年就可以还清所有欠款,让‘诚实而不幸’的人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诸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在审查评估后,立即将案件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进行研判,并组织开展执行和解工作。
“2015年,我们与诸暨市金融办、银行业协会联动,与诸暨20余家银行机构共同签订《银行同业临时解除司法查封公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扶企业,化解企业因抵押物被查封无法正常银行转贷的问题。”该负责人认为,杨先生的情况与此相符,经过多部门沟通,在对杨先生情况审定后,最终确定了执行计划——对化纤公司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即不封停生产线,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杨先生则不采取一刀切的“限高”措施,要求其每月按约按时还款。
有了“东山再起”的时机,年过半百的企业家坚定走上了还款之路。杨先生每天带着工厂的化纤材料东奔西走,四处拉生意、谈合作,厂里“活封”的生产设备也成为推动企业正常运营的“发动机”。不停摆的化纤公司开始回归正轨,逐渐盈利。
逆境中“东山再起”
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了,但要偿还上亿元的债务,没有新的技术支持,靠“吃老本”远远不够。
“既要保住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和造血功能,也要扶持新的增长点。”对此,在诸暨市企业风险化解处置协调领导小组帮扶下,杨先生成立了主攻抗菌吸湿功能的高端化纤新材料公司,研发出的“抗菌+消臭包覆纱”专利,在行业内成为“独一份”,也让他敲开了新市场的“大门”。因看好新公司发展前景,诸暨一家投资公司还注入了3000万元产业基金,进一步助企做大做强。
“8月汇入一笔95万余元,9月汇入一笔160万余元,10月汇入两笔共计280万余元……”在梳理案件时,执行员注意到,杨先生每期偿还的金额越来越多,还款间隔也日益缩短,每笔欠款都能按约定准时还上,从未拖欠。2024年4月,杨先生将最后一笔款项打进还款账户,终于卸下了压在肩上7年之久的沉重“包袱”。
“现在真是无债一身轻,你们的帮助让我和公司熬过了最艰难的7年!”前不久,诸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再度走访杨先生及其企业,述说起清偿亿元债务的过往,杨先生依旧十分感慨。他说:“希望通过我的事例能激励其他企业家一起来维护诚信这个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