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品生活

从“投喂争议”到“双向奔赴”:

万人社区与200只流浪猫文明共生

社区居民救助流浪猫。

  ■陈晓

  很多小区里都有流浪猫的存在。它们是社区“常客”,穿梭于各个角落,逐渐与居民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近年来,越来越多爱猫人士参与投喂,加之流浪猫惊人的繁殖力,猫群数量显著增多,给社区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不小挑战。

  有人坚持喂,有人一心赶。那么,小区流浪猫到底该不该投喂?能不能做到既爱护动物又不扰民?

  2022年春天,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海天社区在全国首创动物文明“四方共建”模式,试水社区动物文明建设新模式。三年过去了,究竟成效如何?

  抓捕流浪猫不是解决办法

  在白杨街道海天城小区一处临街商铺里,有一间温馨的“小猫之家”——门口张贴着爱猫海报,推开门,房间里十多只小猫在冬日暖阳下,或睡觉或打闹,猫粮、猫爬架、猫砂盆等一应俱全。

  这个临时安置点,有大学教授当“铲屎官”,社区业委会是它的“头号支持者”,是钱塘一道独特的文明风景。

  别看是“临时宿舍”,在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以下简称“动文会”)副会长朱娟娟看来,却来之不易。

  海天社区位于杭州下沙大学城南,有25栋高层建筑,整个小区有3051户居民,人口过万,居民以产业工人、老师和学生等年轻群体为主,还有不少租户。

  人口多、流动量大,养宠物的人不在少数。“毛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情绪价值,不过也跟大多数社区一样,小猫被遗弃、伤害,不文明养宠行为导致的邻里“摩擦”时有发生。

  2019年,3只小猫掉进小区一处电井里,连着叫了好几天。居委会收到居民投诉后,由于物业缺乏抓猫的工具,只能找平时经常救助流浪猫的居民求助。当时,他们就同物业商量,“抓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次是抓了,以后还会有。”

  这意味着,居民之间开始有了“分化”,如何寻求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长久之计,让人与宠物和谐共生?

  从2020年开始,海天社区先后发布《居民动物文明建设倡议书》、备案成立动文会、试点动物文明“四方共建”模式,不仅调动居委会、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四方合力,还覆盖周边多个社区,不断升级社区文明养宠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四方共建”打造文明养宠新模式

  在海天社区流浪动物临时安置点里,奶牛猫“花无缺”最自来熟,虽然年纪小,只有5个月大,但胆量足,看到有人来,会主动贴上来“撒娇求抱”,时不时蹭一下裤脚,还会从桌子上直接跳到你的肩膀上。

  社区里的临时安置点,是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四方共建”模式的一大亮点,也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生动体现。

  所谓动物文明“四方共建”,即由动文会牵头,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四方共同成立动物管理委员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成立系统化治理体系,从救护流浪动物、控制流浪猫数量到牵绳遛狗,把大大小小跟动物有关的事情都管起来。

  四方承担着不同角色,并相互支持、监督。动文会除了有89名正式会员外,还有400余名志愿者一起来照顾流浪猫。物业保安李晓亮就是其中之一,平时,遇到流浪猫需要帮助时,他会迅速赶过去帮忙。

  居民“用脚投票”规范家养宠物

  家住海天城北区的“铲屎官”金先生,常常半夜出门遛狗,“主打一个不扰民”。即便路上没什么人,他也会抓好牵引绳,并随身携带装宠物粪便的垃圾袋。

  三年以来,海天社区文明养宠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小区里遛狗不牵绳现象基本不复存在,流浪猫数量也牢牢控制在200只左右。

  到底是怎么做到如此迅速地提升“铲屎官”的文明意识,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呢?动文会的“秘籍”是,从娃娃抓起,多让小朋友参与动物档案登记等活动,通过小朋友来影响家长,自下而上形成文明养宠的习惯。

  同时,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四方共建”模式也更加成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事实上,早在动文会成立头两年,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四方共建”模式就“火出了圈”。杭州其他城区文明养宠工作人员也纷纷赶来海天社区“取经”。

  未来,海天社区计划寻找更多社区动物文明建设牵头人,将“海天模式”的经验传递下去,并谋划在社区设置遛狗区域,一场动物与人的“双向奔赴”之旅仍在路上。


浙江工人日报 品生活 00003 万人社区与200只流浪猫文明共生 2025-02-19 2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