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师的文学梦
■邱海月
中考落榜后,命运就残酷地没收了所有的书本,我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干起了农活。父亲白天外出做裁缝,晚上回来有时还要开夜工,我会帮忙打打下手,翘裤边、锁纽洞、钉扣子等。
桃李之年,我谈起了城乡恋。父母很是担心,说我一个农村姑娘如果没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要想在城镇立足该是多么的艰难?
于是,父亲耐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对我说:“学裁缝虽然苦了点,但也算是一门技艺,当身本事掼勿瘫(家乡方言)。”
严师出高徒,经过手把手的教导,父亲把我培养成为一名手艺人——裁缝师。
2001年秋季,也是女儿小学升初中那年,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陪女儿从小镇来到城市,并在街区重新经营起一家小小的裁缝铺。娘俩平时一个早出晚归上学,一个起早摸黑打理店铺,除了过年回老家,整整4年没看过电视。晚上女儿做作业时,不管有多晚我总要以书为伴陪伴她。
在女儿上大学之前这几年,我每晚都会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完了女儿书柜里所有的书本,有《红楼梦》《茶花女》《感悟人生》等。读着每一本书里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境界……哭着、笑着,如果读到过于伤心处,就插入书签明晚再读。可自女儿上大学后,一切回归之前,我又起早摸黑忙着打理裁缝铺。
前几年退休后,我才真正静下心来,又一次拾起书本,走进文字的丛林。我慢慢意识到,读书会不知不觉地让人高兴起来。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我来说,写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似乎只有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得以缩短差距,才不会被快节奏的社会淘汰。
都说母女连心,虽然女儿替我实现了当“园丁”的愿望,可她理解我当年中考落榜时的难过与遗憾,知道我这辈子定会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她在这方面给予我特别的支持与帮助,教我学电脑,怎样用邮箱发文件等。我好像得到了一把钥匙,逐步打开了文学之门。
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文学路上的老师,他们曾对我说:“一个作家只要有童年、有苦难,就有希望写出好文章。你的农村生活与裁缝生涯就是人生的经历和阅历,把它们充分地挖掘出来,就是写作的好素材。”我也想,不管是年少无知,还是迫于生活,当年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把文字的种子藏在心的地窖,想着种子在环境、气候等条件下会萌芽的。既然有时间管理了,那就把种子拿出来撒向土地,便会见嫩绿一片。
当我的处女作《裁缝与闲客》在杂志上发表后,我欣喜万分,有一种成就感在激励我前行。随后一年多时间,我在本地刊物和地市级以及省级报刊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小说。更可喜的是,2024年的3月12日,我有幸加入海宁市作家协会。从此,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向大家向前辈们学习。
每当我一篇篇拙作发表后,孩子们都乐在其中。我也成为孩子们爱读书的榜样。对于“徜徉在文字的汪洋中,敞开心扉与世界对话,或鞭挞假丑恶,或歌颂真善美,把思想与见解糅合在文字里表达出来,那是多么的淋漓畅快”,我深有体会,每次写农村题材的文章,仿佛揭开那年我藏有文字的地窖,一幅幅农村美景都浮现眼前,那就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有我的喜怒哀乐,挥不去、丢不掉的情感家园……
“最是书香能致远,学习之乐乐无穷”。我知道,与美妙的文字同行,让阅读、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方能圆了我这个裁缝师的文学梦。
(作者系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