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祛湿有良方
中医教你这么养生
![]() |
记者沈佳慧报道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苗娟提醒:初春虽气温有所回暖,但寒潮频发,大众需警惕“倒春寒”与湿气叠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防寒祛湿调脾胃,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湿冷夹击 注意春捂
寒则闭,温则通。“雨水时节的天气依旧多变,乍暖还寒,仍需注意保暖,继续春捂。”王苗娟解释,雨水节气中冷空气活动频繁,更要在起居上格外注意,不要骤然减去厚重的寒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到老没病”。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专著《千金要方》中提出“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这就是说,初春时节上身衣物可适当减少,但下身仍要注意保暖。春捂的重点,要注意背、腹、足底的保温,以减少感冒、风湿骨寒症的发生概率。上衣可以选择方便穿脱的款式,人们可以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物。
此外,王苗娟建议有高血压疾病的中老年群体每天监测血压。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若加重,要及时就医,不可麻痹大意。
疏肝解郁 拥抱春光
雨水时节寒暖交替容易引起人体阴阳失调。王苗娟说:“雨水节气,人体的正气相对不足,容易出现抑郁、烦躁、忧虑等症状。从中医角度看,雨水时节肝气较旺,而脾气虚弱。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过旺容易克伐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因此,调理情志,保持心情平和至关重要。”她建议,此时应尽量调整心态,保持心境恬淡、开朗豁达,避免肝气横逆、情志不舒,从而影响脾胃功能。
“雨水养生重在‘顺应天时’。”王苗娟强调,春季人体阳气如幼苗初生,要避免熬夜、剧烈情绪波动等“耗阳”行为,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晨起梳头百下助气血畅通。同时可以走进大自然,拥抱春光,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一则能促进血液循环,生发阳气;二则运动后适当排汗有助于祛除体内的湿气。
雨水食粥 健脾养胃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若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春时宜食粥”,王苗娟告诉记者,雨水时节饮食宜以温和清补为主,尤其是粥类,如小米粥,既能养胃,又便于消化,温补脾气。此外,山药、大枣、银耳、沙参等食材,具有养阴健脾、润肺清燥的作用,非常适合在雨水时节食用。
王苗娟还特别提到:“此时节人体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因此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祛湿的食材,如薏仁、赤小豆等,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除了饮食调理外,适当的艾灸也是养生的好方法。王苗娟推荐艾灸“身柱”与“足三里”两个穴位。身柱穴位于背部,可补肺胃之气,预防表湿之邪的侵袭;足三里穴则位于膝盖下方,可调和脾胃、提振阳气、温暖下肢,避免寒湿侵袭,保持体内气血的畅通。她建议“艾灸时,每个穴位可灸15至20分钟,每周进行2至3次,能有效增强体质,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