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老娘舅”化解纠纷137起
金华完善基层劳动纠纷多元化解
本报讯 通讯员李晓艳报道 来自伊朗的哈米是义乌的一名“国际老娘舅”,他通晓六国语言,长期从事公益调解,为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居民化解矛盾纠纷。
哈米所在的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常住人口3万人,其中包含29个少数民族群众2082人,以及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1388人,是个多国籍、多文化、多元素的社区。
作为金华基层人社治理示范站点,鸡鸣山社区坚持党建统领社区发展和社会治理,围绕加强国际社区治理,创新“以外调外”“以外管外”治理模式,成立全国首个社区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实现靠前化解、源头治理、精准服务,打造国际劳动关系和谐社区。
如今,鸡鸣山社区的“国际老娘舅”团队已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30多名外籍人士加入,先后处理纠纷137起,涉及金额达6500万余元。
近年来,金华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理念,一体推进服务端、治理端、工作端数字化智能化,建成192个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初步构建了党建统领、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基层人社治理工作格局。
金华市县两级重构“一处(科)室一中心”,在乡镇(街道)重构“四大平台”,在村(社)建立基层公共服务站点,在企业和项目工地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红社调解室”,促进劳动纠纷内部化解。全市“安薪哨兵”覆盖所有在建工程项目,实现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哨响联动”。
为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队伍弱化问题,金华持续加强劳动保障督导员、劳动保障管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三员”队伍建设,通过人员集中培训、顶岗锻炼、专家授课等方式,确保队伍“用起来”“用得好”。目前全市配备劳动保障督导员296名、劳动保障管理员992名、劳动关系协调员47989名,村级协调员覆盖率达100%。
此外,该市建设本地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开展送法入企和开工第一课等活动,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成改革,实施劳动者工资保障险,创建“人社+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等”新机制,实现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同时运用信息化平台在线巡查,通过事先提醒、主动指导、及时纠正等措施,帮助企业规范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