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衢州市出台《若干意见》

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外来产业工人“留城难”

  记者曾晨路 见习记者贾馨然报道  今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融”是关键一环,既关乎稳定就业,也意味着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近日,衢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外来产业工人市民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聚焦外来产业工人在就业、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核心关切,推出四方面15条举措,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其“留城难” 困局,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西样本”。

  做好“引”的文章

  以产业发展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大企业不多,工作不好找”这一度是外界对衢州的刻板印象。但细看衢州近年来的发展,这一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仅2024年就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71个,特别是随着吉利、华友、一道等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为外来产业工人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仅去年一年就实现外来产业工人市民化1.17万人。

  然而,与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外来产业工人市民化程度仍偏低。究其根源,在于衢州现代产业体系尚不完备,导致产业工人来衢就业意愿不强。衢州市开展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点——近三成调查对象认为,在衢就业流动性较大。

  以产业带就业、稳就业,是务实举措。《若干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构建就业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五链”融合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蓄水池作用。同时,在机制层面加以完善,提出“健全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探索将吸纳就业情况纳入项目招商及立项实施评价指标”,不断强化产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亦是路径。《若干意见》提出,外来产业工人自主创业并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产业工人给予“职创贷”贷款支持及贴息服务。“2022年工会就推出了‘职创贷’,已有157名职工申请创业贷款5000多万元。”衢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相告,为更好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目前“职创贷”升级至2.0版本,提高了贴息比例,并将给予创业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

  此外,《若干意见》还明确,通过招引奖励、发放补贴补助等形式,鼓励产业工人以及家属来衢就业。

  做好“暖”的文章

  以全链条服务提升融入感

  对于外来产业工人而言,感受到被城市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住房和子女教育是最绕不开的问题。《若干意见》从他们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打造了“就业无忧、居住安心、全龄友好、生活便捷”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体系。

  为助力外来产业工人“居者有其屋”,《若干意见》创新性推出产业工人房票政策。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有首次置业并购买新建商品房意向,可申请10万元的产业工人房票。并配套出台《衢州市区产业工人房票操作办法》,夫妻可以申请20万元房票,降低购房门槛。产业工人房票自今年1月15日开放申请以来,目前已受理申报 53人,发放房票22张。

  “安心生活”背后是如何让外来产业工人的家属、子女都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与温暖。为此,《若干意见》提出优化全龄友好服务,明确外来产业工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100%保障入学,全面推行“长幼随学”制度和课后服务制度;建立常态化“爱心托班”机制,缓解外来产业工人随迁子女假期“看护难”问题。全域推广养老服务“爱心卡”,外来产业工人老年家属可享受“助餐、助医、助洁”等老年福利。

  据介绍,去年,衢州工会投入500万资金,累计举办爱心托班389个,惠及9852名职工子女。为给产业工人解决后顾之忧,今年暑期“爱心托班”服务再次被纳入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做好“畅”的文章

  以完善配套增强归属感

  “工厂位置太偏,市区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在这附近一辆也看不到。”在企业上班的小王无奈自嘲。由于工业园区大多位于城郊,对于需求多元的年轻产业工人而言,周边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他们是否愿意留下的一大关键因素。

  企业也普遍反映园区交通不便、生活设施缺乏,产业工人难以完全享受城市发展红利,导致归属感不强。尤其是新引进的年轻职工,他们在社交联谊、文体休闲、娱乐消费等方面需求较强,但周边配套跟不上,导致流动性大。

  (下转第4版)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外来产业工人“留城难” 2025-03-04 2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