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星”
■瞿杨生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爱给我讲向秀丽的故事。她说,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工厂突发大火,向秀丽冲进火海,用身体挡住蔓延的火势。奶奶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只觉得向秀丽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长大后,我在报纸上读到了屠呦呦的故事。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简陋的实验室里,她翻阅着泛黄的古籍,一遍遍筛选着药材。我想象着她熬红的双眼,想象着她面对一次次失败时的坚持。终于,青蒿素问世了,挽救了无数生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奶奶眼中的神采从何而来。
虽然我没有乘坐过李素丽当售票员的公交车,但听长辈们说起她时,总带着一种特别的温暖。他们说,李素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公交车上,她总是面带微笑,用温暖的声音问候每一位乘客。她会细心提醒老人站稳,帮孩子找到座位,甚至为迷路的乘客画下详细的路线图。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同样令人敬佩……
2013年的一个深夜,我守在电视机前,屏幕的蓝光映在脸上。直播画面有些晃动,但王亚平的动作却异常平稳。当她对着镜头说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时,我的心跳突然加快,手心微微出汗。
看着她从容地完成各项实验,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中国女性的身影:实验室里专注的屠呦呦,公交车上微笑的李素丽,还有千千万万在各行各业奋斗的女性。她们像一颗颗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闪耀,照亮了这个时代的天空。
如今,每当我仰望星空,总会想起这些追过的“星”。她们的故事,像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在岁月长河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