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善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权益保障趋向价值认同——

要给予外在“体面”更要激发内在“尊严”

  记者吴晓静报道 中午时分,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幢居民楼外,外卖骑手刘凤叶送完单后大口喘着气:“差点超时!”还没回过神,他拿起手机一看,“又派单了!”说罢急急忙忙地跨上车走了。时间与订单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他一刻不停地奔波忙碌。

  另一边,外卖骑手李化路成为浙江第一个享受平台“五险一金”的全职骑手,他高兴地将这个喜讯发到了朋友圈,引来一众羡慕。

  刘凤叶的忙碌是千千万万外卖骑手的现实写照,而李化路的喜悦来自于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心关爱。如何让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实现体面劳动,激发自身价值和尊严?这一时代课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持续重点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织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网,除了补齐短板外,更应从权益保障趋向价值认同,要给予外在“体面”,更要激发内在“尊严”。

  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

  前不久,多家平台相继宣布将逐步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前是散军,现在是正儿八经的正规军。”签了电子劳动合同、有了“五险一金”的李化路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我是谁”。而还有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翘首期盼着明确“我们是谁”的那一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再次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内外的热议话题。

  “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劳动关系的契约化框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原始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人力资源部行政专员黄美媚认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缺失、劳动关系模糊等问题的症结在于行业形成了“去雇主化”特点,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规范发展。以浙江金华为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不仅有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还有横店群演这一极具地方行业特点的职业。

  她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社保缴纳规则等专项法规,并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司法裁判尺度。修订《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增加针对灵活就业的条款,明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边界。“要强化行业监管与标准制定,分行业制定劳动标准,明确工时、报酬、安全等底线要求,推动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浙江省总工会法律服务团律师童君平接触过不少相关权益保护类案件,他分析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领域的立法保障,针对新就业形态工作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司法层面则应通过典型案例的公布,树立正确的新就业劳动者保护司法判决,形成司法判例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针对大型平台或者大量吸收新型就业形态的企业,应当发挥主管部门到行业协会的专门维权平台,就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格式条款、合同或者书面文件做到事前备案或审查,事中及时调解化纠纷,事后形成总结经验反馈的系统化模式。

  让“算法”成为“办法”

  “正常跑一单7元钱,超时就变成3元钱了。我觉得跑5单时间刚刚够,可系统还是会继续派单。”不能控制派单数量,赶路成了骑手们的常态。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骑手表示,有次赶路发生刮擦事故,他自掏腰包赔了5000多元,心痛至今。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注意到,对于平台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算法规则及其运行机制等,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只能接受“游戏规则”,对工作时长的规定、干一单能拿多少钱等并没有太多话语权。

  “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领域平台企业、行业协会、职工代表、工会组织参加的民主协商机制,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话语权,让劳动者能参与平台规章制度的制定。”陈玮建议,推动完善行业公约和行业标准,引导企业提高用工规则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用工和权益保障责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低的问题,黄美媚建议,试点“按单参保”或“按收入比例参保”模式,增强社保制度弹性。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低收入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参保支持,提升保障覆盖率。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东方认为,主管部门是数据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建立各自负责领域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人社、经信、统计等部门应分类做好数据分析。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应根据各自职责,建立组织,发展会员、团员,建立实名制数据库,确保“服务有据、数据找人”。平台企业应主动配合上述部门做好数据的对接交互,通过更精准的数据实现更精准的服务。“通过加强数据交互,不断夯实数据底座,为进一步加强权益保障奠定基础。”

  激发向上向善的愿望与力量

  “从相关部门约谈平台合理优化算法,再到部分平台开始给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让我看到了行业的希望,能够跑得更自信、更安心、更放心。”外卖骑手叶阳辉表示,浙江的城市温度尤为令他动容,“跑累了可以去工会驿站里喝口水、充个电,工会还给我们提供免费的律师咨询,每年还有集体体检……”

  胡东方直言,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才能实现精准保障。而这些,在浙江都有具象化的实践:全省蓝骑士集中加入工会、滴滴司机在浙江有了“娘家”、全省首个全网职代会在菜鸟集团召开……近年来,浙江省总工会积极部署和推进全省新就业形态群体建会入会和权益保障工作。

  早在2023年,修改后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就对新就业形态等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给出了明确规定。该办法指出,新就业形态中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是受企业劳动管理的劳动者、灵活就业劳动者、没有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中的劳动者,可以参加区域性或者行业性工会组织。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可以代表上述三类人员,与用人单位或者企业代表组织签订区域性或者行业性集体合同,并推动制定、完善劳动标准。依法订立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对本区域、本行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去年末,浙江省总工会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提醒用人单位:“新就业形态领域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由平台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明确劳动定额标准、抽成比例、计件单价、劳动报酬支付周期、考核办法等劳动报酬规则。”

  由省总工会牵头的2024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实施户外劳动者暖心服务行动,改造提升服务站点1000家以上”不仅100%高质量完成,今年我省还将改造提升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500家以上,其中24小时不打烊站点80个,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0000场次以上,致力覆盖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高楼上揽件,小巷里穿梭;春风里坚守,寒夜里拼搏。争分夺秒,信守承诺,我就是普通的快递小哥……”这是刘凤叶的个人单曲《小哥的歌》里的歌词。忙完一天的工作,刘凤叶骑着他的电动车去找声乐老师,这辆电动车是他参加工会唱歌比赛获得的奖品。虽然唱歌天赋不错,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工会为他专门找了老师进行教学。这个时候,他的步伐不用那么紧张,轻轻松松哼着小曲,“最近的好消息越来越多了,都是对我们好的事情,真开心呐!”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要给予外在“体面”更要激发内在“尊严” 2025-03-10 2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