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品生活

藏在“小修小补”里的烟火气

  ■李诗佳

  在绍兴的街头小巷,磨钥匙的吱吱声、缝纫机的哒哒声、修车摊的叮当声此起彼伏,这些“小修小补”的市井声响,编织着城市生活的烟火图景。

  作为探索“人文经济学”的最佳样板地,绍兴百姓不经意间给出了答案:勤劳朴实、琐碎平凡,正是这些,托起了一座城的温度。

  城市呼唤着 “小修小补”回归

  在越城府横街的一个角落里,阿娟阿姨的裁缝铺已经营业了十几年。她说:“以前,这样的裁缝铺到处都是,大家修补衣物很方便。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摊位都消失了。我也曾担心过自己的生意。”然而,最近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寻找“小修小补”服务,她的生意也逐渐好转起来。

  “我前阵子不小心把裤子的拉链弄坏了,本来想着扔掉算了,但听说这里有裁缝铺,就过来修了一下。才花了几块钱,裤子又能继续穿了。”正在店里修拉链的刘女士高兴地说。

  过去,越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小修小补”摊位。一条裤子磨破了边,走几步就能找裁缝锁个边;钥匙丢了,楼下小摊两分钟配好;手表停摆,巷口老师傅三两下就让它“重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服务,实则联系着千家万户。

  在不少城市,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提速、管理标准也日趋严格,许多零散摊位因场地限制和市容市貌等原因逐渐消失。此外,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品的单价越来越低,修不如买,成了一部分人的共识。

  但即便如此,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国人心中依旧根深蒂固,一些物品所附带的情感价值,也是买买买所无法替代的。此外,“小修小补”也能解决很多老百姓“量身定制”的刚需。在不少城市,人们都呼唤着“小修小补”摊位的回归。

  修补小物件 串联起人情和温度

  在越城区快阁苑社区,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车棚改造铺面成了居民心中的“便民服务站”。63岁的李师傅在这里经营修锁店已13年,从电饭煲按键失灵到烧水壶接触不良,他凭借一双巧手让无数小家电“重获新生”。

  “有时候出门办事,回来一看手机,未接电话能有十几个!”李师傅笑着展示他的通话记录。

  李师傅工作台上叠放的《电工实用技术手册》和《小家电维修指南》已被翻得卷边,书页间夹着标注各类电路图的手写笔记。“上次遇到个带智能屏的电炖锅,我对照说明书研究了两小时才找到故障点。”李师傅坦言,每次攻克新难题都充满成就感。

  收费实惠是居民们频频“回头”的重要原因。换个锁芯10元,修电水壶仅收零件成本费,基本20元以内都可以搞定,遇到独居老人还常免人工费。

  “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习惯买新的,但很多老物件修修还能用十几年。”李师傅从最初专攻锁具维修,到如今能处理电压力锅、电风扇等20余种家电常见故障,他的“业务版图”随着邻里需求不断拓展。

  “小修小补”不仅是民生需求的“减压阀”,更是城市温情的“黏合剂”。这些摊位既是解决生活急难的小站,也是邻里交流的窗口,新居民在此感受社区温度,修补的是物件,串联起的是人情。

  如何快速寻找到“小修小补”的摊位呢?在微信搜一搜或腾讯地图APP搜索关键词“小修小补”,即可进入“便民修补小店地图”,就能快速找到家门口的“小修小补”点位,查看地理位置、门面照片、营业时间、联系电话等,并可一键导航。相较于周边县市区,越城的摊位最多,地图上的一个个小点凝聚着的是浓浓的城市烟火。

  “我喜欢越城,这里的生活很慢,不骄不躁,河水缓缓流着,乌篷船悠悠划着,还有小商小贩不紧不慢的吆喝声……整座城市的人们都用心描摹着时光。”一位游客在短视频平台这样留言道。近悦远来,越城的那份独一无二,就在一些细碎、不经意的市井角落、百姓生活间。


浙江工人日报 品生活 00003 藏在“小修小补”里的烟火气 2025-03-12 2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