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绿皮火车

  ■陈富强

  我乘坐绿皮火车最长的时间,最远的距离,是走的青藏线,从西宁到拉萨。我已不记得具体坐了多久,起码得有一天一夜。但我记得火车经过的那些地方,有格尔木、沱沱河、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口、那曲……

  在火车停靠格尔木车站时,我在站台上慢慢地踱了一个来回。我想起多年以前,我曾经从格尔木抵达昆仑山口,在昆仑山下的一条溪流中,寻找到一块昆仑玉。这块玉石,我背着它翻越万水千山,从青藏高原,回到烟雨江南。无论多么炎热的天气,这块昆仑玉永远是冰凉的,我把它看作是镇宅之宝,它来自昆仑,汲取亿万年的天地精华,永不褪色。

  而我第一次乘坐绿皮火车,是在童年,从我老家绍兴到杭州,再返回绍兴。火车逢站必停,车厢内是硬木椅子,真正的硬座。我记得从杭州返回绍兴时,是凌晨,我还在睡梦中,三叔把我叫醒,他带着我和小姐姐,步行去火车站。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看见车站明亮的灯光。三叔把我们送上车,告诉我们千万别坐过站,然后就下车了。火车缓缓驶出站台,街道上移动的灯光看上去有些晕眩,仿佛熟睡着的城市在呼吸。

  绿皮火车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似乎就那么几年时间。至少,在我出差,或者旅行到达的目的地,已很少见到绿皮火车了。我们也渐渐习惯了动车的风驰电掣。

  一个初秋的早晨,我去了趟杭州白塔公园。这座公园是在江墅铁路闸口站的旧址上建设的。白塔的准确建造年代,颇有些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吴越后期的建筑。范仲淹在主政杭州时,写过一首《过余杭白塔寺》:“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古舟曾未归。”那是1049年。白塔所在位置的闸口,临钱塘江,这座白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灯塔的作用。远航的船舶进入钱塘江,只要能望见白塔,就知道快要进城了。

  而江墅铁路,是浙江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始建于1906年,全长约16公里。线路沿当时杭州的老城墙外由南而北,从闸口一直到拱宸桥,沿途设闸口、南星、清泰、艮山和拱宸五个站。这条铁路的始发地闸口和终点拱宸桥,在当时都是杭州的繁华之地。闸口是钱塘江船只进入京杭大运河的唯一通道,而拱宸桥则是杭州的北大门,既是京杭大运河南端起点,也是客船北上的重要枢纽。那时,白塔边的埠岸整日人流不息,南来北往,谋生的、赶考的、求官的、进香的,摩肩接踵。

  闸口是江墅铁路的重要地标。在客运停止后,货运列车途经闸口,还是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记得十多年前,我还住在闸口发电厂旧址上建起来的水澄花园时,经常能听见火车驶过时汽笛的鸣叫。这些火车通常是从钱塘江南岸过钱塘江大桥,在闸口停靠,然后继续前行。只不过,它们的终点不再是拱宸桥,而是接入其他铁路,去更遥远的地方。直到2010年前后的样子,这条铁路才彻底停运。

  江墅铁路闸口站旧址,现在已经改建成杭州铁路博物馆,原有的建筑,有改成史料陈列馆的,有建了文创园的,也有商店、餐厅、咖啡馆。站台还在,多了一组雕塑,分别用铁道枕木作为背景,重现闸口、南星桥、艮山门、清泰和拱宸桥站。当然,园区内最值得一看的,是三列绿皮火车。其中一列,有蒸汽机车头,车厢外的标志是:闸口至拱宸,车次是1208。这趟列车,已被改成了轨道餐厅。另有一列,是北京至杭州。这趟绿皮火车,我也坐过,单程20多个小时,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全程站票,所以记忆特别深刻。第三列车厢,则是餐厅和咖啡馆。

  毗邻这个园区的,原先还有一座闸口发电厂,建成于1932年,曾经是浙江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承担了全省近一半的发电任务。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其中1000元面额的“钱塘江大桥”纸币上,画的是钱塘江边的三个地标,分别是钱塘江大桥、六和塔与闸口发电厂。可惜的是,这座具有非凡价值的发电厂,大约在2000年前后,被夷为平地,建起一些民宅和商务办公大楼。

  时过境迁,千年的古塔还耸立在江边,1907年通车的闸口火车站旧址还在,1932年建成的闸口发电厂却只留下一串纸上大事记,实在令人惋惜。

  (作者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浙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 | 老版入口

浙ICP备05017986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20001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绿皮火车 2025-03-14 2 2025年03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