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跃出纸面
■杭州市职工服务中心宣传信息科高级政工师 张晓燕
![]() |
张晓燕(右)正在采访中。 |
作为一名工会宣传员,多年来我做了无数篇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我用心书写着工匠们的故事,试图将他们身上的执着、专注与奉献传递给更多人。近日,我观看了话剧《钱塘浩歌》,深刻地感受到工匠精神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从舞台的光影中跃出,与我多年来积累的宣传经历交织在一起,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浙江演艺集团出品、浙江话剧团制作演出的原创话剧《钱塘浩歌》,以“建桥—炸桥—复桥”为主线,讲述了桥梁专家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的传奇故事。剧中通过双时空叙事方式,将彼时桥梁建设的艰辛与89天通车后又炸桥的痛苦抉择交织在一起,这种“宁为玉碎”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生动展现了茅以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多年的工会工作经历,我深知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艺精湛,更是对事业的执着和责任。日常工作中,我常常通过采访、撰写稿件的方式,与工匠们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故事在我笔下流淌,但大多时候,那些感动是通过文字传递的,是一种间接的感受。而《钱塘浩歌》的舞台,却将工匠精神具象化地展现在我眼前:日军逼近,通车仅89天收到炸毁命令,茅以升面对国家危难不惜亲手炸毁自己倾尽心血建造的大桥。当灯光聚焦在茅以升扮演者身上,他面对炸桥的艰难抉择时,那种矛盾、痛苦与决绝,通过演员的表演,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眼神中既有对大桥的不舍,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采访工匠时,他们谈及工作时那种炽热的眼神。那一刻,我意识到,工匠精神并非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温暖印记。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茅以升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桥。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0多年后,杭州将9月26日确定为“工匠日”,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依法设立的“工匠日”。怀匠心、践匠行、出匠品,茅以升的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926工匠日”于我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每年开展的“926工匠日”宣传工作中,我曾采访过许多优秀的工匠,他们当中有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有勇于创新的年轻技术骨干。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故事,但都时刻秉持着工匠精神。正如《钱塘浩歌》中,茅以升不是孤军奋战,一批个性鲜明的工程专家相继登场,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工人们,他们在建桥过程中,用汗水和牺牲铸就了这座伟大的桥梁。这种对工匠精神的诠释,让我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是一种群体的力量,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信念。而我的工作,就是要将这种群体的力量汇聚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温暖与强大。
我在宣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常常会思考它的现实意义。战争年代,工匠们用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筑起了坚固的防线;和平年代,工匠精神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我对自身的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我要继续在宣传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不仅记录工匠们的故事,更要用多元化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从而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