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姑娘余纪萱:
跨越海峡,筑梦“浙”里
![]() |
通讯员杨阳、陈玮铭报道 “余纪萱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台青。她带领团队开发打造了一系列符合余杭文化特色的文旅IP、文创产品……”近日,在央视“委员通道”直播中,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浙江省委会主委陈清莉介绍了台湾青年余纪萱投身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故事。
余纪萱,现为杭州余杭交通投资集团产投公司副总经理,曾获得“浙江省三八红旗手”“余杭区十佳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24两岸美丽乡村推介官”等荣誉称号。作为台胞女性,她的相关故事入选“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开展的“100个中国女性人生样本”系列报道。
从“异乡人”到“新余杭人”
2019年,台湾姑娘余纪萱结束12年的海外留学生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的憧憬,与浙江籍丈夫一同踏上了回国之路。彼时,杭州市余杭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人才服务标语让她倍感温暖。于是,通过余杭区推出的首批面向海外世界百强大学的招聘计划,余纪萱来到余杭。
初到余杭,她一头扎进大径山文化的挖掘中。从径山禅茶的千年历史到一片绿叶的共富文章,这片土地的文化“宝藏”令她着迷。她参与策划的“陆羽与茶小僧”文旅IP,将径山茶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成功入选2020年首批省级文旅IP。同事诸晓青评价她:“她总能在传统里找到新意,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文化项目,都有她的巧思和心血隐藏其中。”
来到余杭的第三年,余纪萱获邀参加《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并担任来杭就业台胞青年的代表,在活动现场分享了“余杭大径山文旅IP与乡村振兴”的案例。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台上,她讲述着将径山的一片片“绿叶子”打造成一片片“金叶子”的故事。“小伙伴们说,因为讲述得非常投入,我整个人好像在发光。是的,那是因为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我的家乡。”余纪萱说。
在余杭这几年,余纪萱的创意打响了数个余杭IP,而余杭也以源源不断的灵感反哺于她。面对这场双向奔赴,余纪萱笑着说:“非常有缘的是,我姓余,余杭的余。”
让老宅新生带动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翻新房子,而是要让文化扎根、让村民受益。”前年,随着工作内容的调整,余纪萱参与到由10幢农民房改造的杭州余庐景澜·南山宿集民宿集群项目的打造中。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之下,她将闲置资源灵活转化,运用文艺装点使老旧建筑焕发新生,结合良渚文化、宋韵文化、窑陶文化和南山文化等本地历史人文特色,发挥自然环境等优势,最大限度优化民宿集群的功能布局和运营动线,并保留原有城镇肌理和韵味。
另外,她还挖掘出瓶窑桃花林鸡、苕溪小鱼等本地食材,打造了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窑山宴”示范点;通过和七味咸茶、风筝纸伞、柴烧陶艺等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合作,推出非遗体验小讲堂,开发文创伴手礼,让游客带走的不止是记忆。
如今,该项目已荣获2024年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2025年浙江省“浙韵千宿”推荐名单和“十佳民宿家宴”等奖项,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余纪萱希望,持续将项目打造成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助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做“八宝饭”式的新乡村代言人
浙江的乡村很像是“外婆亲手做的八宝饭”——既传统又创新。余纪萱用这个比喻道出她对乡村的理解,包容又多元。
作为台胞,余纪萱始终致力于搭建两岸融合的桥梁,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八宝饭”一样的青年,拥有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创造无限可能。
来到余杭之后,她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参加了近百场两岸交流活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等;担任第七届浙台婚姻家庭文化之旅开幕式主旨发言嘉宾,担任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茶文化营的主讲者,向海内外传播浙江的千年禅茶宋韵文化;协助成立余台青年交流基地“台青小院”,组织台青赴鸬鸟镇、径山镇参与助推乡村振兴活动……从台湾姑娘到余杭乡村振兴的“领航员”,余纪萱用6年时间诠释了“扎根”的意义——让老宅焕发新生,让文化浸润乡土,她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和力量影响更多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