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看天下

跟着交通去旅行之“嵊味寻踪”

路通山海 奔赴共富

  记者羊荣江 通讯员黄慧佳报道 春风拂面,群山吐绿。近日,由央广网、新华网、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潮新闻和本报等一批主流媒体组成的融媒体采风团在绍兴嵊州集结,踏上一场“嵊味寻踪”之旅。沿着嵊州的交通脉络,采风团实地感受公路带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新发展,聆听传统美食小笼包、非遗竹编技艺搭乘便利的交通线,走向全国、奔赴海外的美好故事。

  金庭互通铺就“共富快车道”

  走进嵊州市金庭镇甬金高速增设金庭互通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桥梁护栏安装、路基边坡防护等土建收尾工作。这座即将落成的高速互通,不仅是嵊州东部乡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破局之笔”,更承载了区域经济腾飞的希望。

  金庭镇是桃形李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过去,果农们常常会望“路”兴叹、为“鲜”所困——作为皮薄多汁、娇嫩易损的生鲜水果,桃形李的出村需辗转乡道、省道,损耗率高。“以前运桃形李,路上颠簸,有时候会碰坏好多,以后高速通了,运输更方便,果子新鲜,销路会更广,预计收入能翻好几倍!”金庭镇果农陈师傅满脸喜悦,“我们都盼着互通建成通车呢!”

  除了金庭互通建设热火朝天,近年来,嵊州还聚焦运输成本、服务模式和发展环境三方面的全面提升,构建全省“四港联动”示范县创建机制,加码推进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甘霖至贵门乡村道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升级,交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深闺”小昆村成网红村

  小昆村,在几年前,它还是个“藏于深闺”的小村落。

  改变小昆村命运的是一条呈“8”字形的线路——“西白忘忧”环西白山美丽精品示范环线,全长约22.63公里,串联起小昆、三王堂、白雁坑等周边村落,这也是省级“四好农村路”交旅融合精品线路之一。

  小昆村党总支书记马立校告诉采风团,自环线建成以来,小昆村游客量在短短2年间就突破6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20万元增长至10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经过2年多的开发,小昆村已经成为了集人文古村、休闲养生、山野拾趣、拍照打卡于一体的“网红”小村落。此外,还成功打造了“星宿·小昆”特色民宿IP、“小昆阿婆”村域品牌。如今,青山脚下,“见素餐厅”“越隐民宿”“抱朴咖啡”等高端民宿、主题餐厅相继落地、有致分布,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咱们自家种的香榧通过‘小昆阿婆’统一包装后,不仅吸引了游客们现场采购,线上订单也是源源不断,收入比之前翻了不少。”小昆村农户马秋华欣喜地分享着这份喜悦,通过“小昆阿婆”品牌,本地香榧借助网络直播和共富工坊进一步拓宽销路,收入上涨了150%。“现在寄香榧也方便多了,走到村口就能发货,不用再跑好几公里去镇上了!”农户马秀莲说。

  2024年,通过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小昆村寄递快递1.2万件,节省物流运输费用6万元,助力茶叶、香榧等农产品销售超10万元。

  非遗竹编与小笼包的“全球之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是匠人技艺与智慧的最佳体现。如今,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个“小众宝藏”非遗技艺,成功从深山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以前竹编制品销售主要依赖批发模式,物流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现在随着省道北嵊线的建设,游客可以直接来到竹编厂,体验非遗魅力,我们的市场销售渠道拓宽不少。”嵊州市大志然工艺竹编厂厂长吕成说。

  “我们当前主要承接线上平台订单,同时也为大型商超及知名品牌提供代加工服务,线下直营门店的拓展计划也已提上日程。”浙江丰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小明介绍道。

  去年1月5日起,嵊州小笼包又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在高铁上“闪亮登场”,目前已经覆盖长三角地区500余趟高铁动车。蒸腾的热气与窗外飞掠的江南山水,勾画出“嵊州味道”的流动名片。公司还与浙江长龙航空达成合作,小笼包登上航空餐食清单,这股美食潮流如涟漪般扩散,从疾驰的钢铁轨道向万米高空蔓延。

  在更大的全球市场上,小笼包的足迹仍在不断扩展。就在不久前,吉昌荣食品有限公司的20万只嵊州小笼包,通过“冷链物流+港口运输”的创新模式,搭乘冷链集装箱驶向宁波舟山港,顺利出口至柬埔寨,踏上远行之路。

  路通山海,嵊味飘香。这场“交通+产业+旅游”的盛宴正沿着公路,向更远的未来延展……

  俯瞰“网红村”小昆村。  记者羊荣江 摄


浙江工人日报 看天下 00004 路通山海 奔赴共富 2025-03-20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