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推着上山 无人机送来午餐
老茶农有了新帮手
![]() |
邵国宝穿着髋部助行外骨骼行走在茶园。 见习记者任杰 摄 |
记者胡翀报道 “这样的好天气再晒两天,茶叶长势就更好了。”3月20日,守了50多年茶园的邵国宝站在自家院前,感受着晨光的热度,目光望向屋后的茶园——早上6点,采茶工已带着竹篓登上茶山,头茬龙井43号的采摘季就此开启。
这位69岁的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东穆坞村老茶农,两年前因膝盖骨刺渐感力不从心。每次巡视茶园时,他总要在半山腰的石阶上歇几回。不过随着村里“茶二代”“茶三代”陆续返乡,传统茶园正悄然发生改变。
“年轻人总说有什么‘外骨骼’能帮我爬山。”邵国宝嘴上说着不信,目光却总往村道上瞟。去年夏天,他亲眼见证了科技带来的改变——村里的年轻党员组织茶农用无人机运送肥料。“原来七八十斤的肥料要靠肩扛手提运到山上的茶园,时间长、体力消耗也大,大半天时间才能干完。用无人机,1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东穆坞村新生代茶农姚洪英笑着说,“今天要让邵大伯也感受一下科技带来的变化。”
正说着,让老邵心心念念的“爬山神器”如约而至。杭州智元研究院的工程师带着黑色的支架来到山脚下,经过5分钟调试,邵国宝成了村里头一批感受髋部助行外骨骼的茶农。这套2.5公斤的设备甫一启动,老人便迫不及待向茶园进发。
“不一样!真不一样!”行至半途,邵国宝突然驻足,伸手轻拍腰间的设备,“上坡像有双手托着腿,下坡脚底像踩着弹簧。”研究院智慧助力助行事业部负责人任敬伟说:“这款产品主要功能是助行,适用于茶园劳作、老人爬楼、重装徒步等使用场景,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定型,处于批产阶段。”
山腰处,螺旋桨的嗡鸣渐近。一架载重无人机悬停于邵国宝标记的接收点,卸下七人份的午餐。老人拎着温热的饭盒走向采茶工。不远处,竹篓里新采的十斤嫩芽泛着青翠。
“采了半辈子茶,哪想过能遇上这等新鲜事。”邵国宝轻抚着茶篓,指尖掠过芽尖,眼中满是爱怜。山风掠过,无人机桨叶搅碎了斑驳的树影,气流扰动,老茶农背篓里的嫩芽沙沙作响,与无人机旋翼交织成春日里最动听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