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杭州
![]() |
在当时西湖边上的照相馆“二我轩”拍摄的这张“海归”照,是鲁迅回国后拍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也是他的入职照。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
![]() |
身边的鲁迅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大草坪上的鲁迅先生铜像,雕塑于1981年,造像高三米,栩栩如生。但见鲁迅先生身着长衫,双手交叠于膝前,架腿而坐,神态松弛,作游目骋怀之状,展现出这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精神风貌。
这座铜像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为西湖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也为杭州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缅怀鲁迅先生、感受其精神力量的场所,被人们誉为:“身边的鲁迅”。
记者邹伟锋 摄
■吴杭民
西子风光秀丽迷人,从古至今引多少文人雅士“竞折腰”,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可在一代文豪鲁迅眼里,好像并不是那么迷人,“平平而已”。
这里必须提到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传记作家许寿裳。许寿裳系绍兴人,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鲁迅相识,成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承担起了整理鲁迅文字的重任,著有《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亡友鲁迅先生印象记》《回忆鲁迅》等多种传记作品。其在《鲁迅传》一书中云:鲁迅极少游览,在杭州一年之间,游湖只有一次,还是因为应我的邀请而去的。他对于西湖的风景,并没有多大兴趣。对保俶塔、雷峰塔、平湖秋月等景点,“只说平平而已”。
可见,当时鲁迅对于西湖、对于杭州景点并不推崇,比如他那篇1924年创作的著名杂文——关于杭州景点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写道:“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地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此文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除此之外,他还觉得杭州适合来优哉游哉、跟苏小小攀攀亲戚之类的人,但并不适合他的抱负。
鲁迅在杭州的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因为祖父周福清(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牵扯科场贿赂案,被关押在吴山北麓花牌楼杭州府监狱(整整关押了八个年头),17岁的鲁迅第一次来到省城杭州去探望祖父。其后在南京求学,每次来去经过杭州时都去探望祖父。
所以有人说,孤山立着鲁迅像,鲁迅却并不喜欢杭州景点——孤山立着鲁迅像,大概好多杭州人都还不知道呢。这座雕像立于1981年7月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鲁迅这个雕像立在孤山朝向白堤的山坡下,鲁迅倚山而坐,望着西湖。春暖花开之际,此处风景十分优美,可以说是西子湖畔最佳的赏春去处。
史料记载,1909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归国后,就是在杭州教书。正是由挚友、时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教务长的许寿裳介绍,他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教授生理学、化学。许寿裳回忆说,鲁迅教书是循循善诱的,所编的讲义简明扼要,为学生们所信服。鲁迅在杭州还有一个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浙江省图书馆,他借来大量的线装书阅读、誊抄,后将辑录唐以前的小说佚文,汇成了《古小说钩沉》(隋唐以前小说的总集,全书上起周代的《青史子》,下迄隋代侯白的《旌异记》,收古小说的散佚之作凡36种,隋唐以前的散佚小说作品的主要部分都已录入)。
1910年8月,鲁迅离开杭州,前往家乡绍兴任教。其后辗转于北京、厦门等地,最后于1927年与许广平定居于上海,其间,受人邀请,鲁迅迎来了人生最后一次杭州之旅。他带着许广平来杭州游玩,他们一起去了西溪湿地,还去逛了虎跑,在楼外楼吃饭,由于杭州特别热,鲁迅还生病了。这之后,鲁迅再未踏足过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