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化妆刷带来的神奇蜕变
“美丽疗法”让情绪焕发新生
![]() |
■孙金铭
“韩主任,真想不到,就因为你一句‘可以试着化化妆’让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65岁的陈晓凤(化名)再次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心理科主任韩耀静的门诊时,已经像是朋友一样向后者讲述自己的变化。“嗯,化妆也是一种‘治疗’,我们一定要重视外表。”韩耀静鼓励道。
银发族的“重生密码”
陈晓凤当小学语文老师时,无论气质还是着装都让许多学生喜欢,偶尔化个妆更是被孩子们夸上天。退休后,她的生活重心开始围绕女儿一家转。自从女儿生了二孩后,她这个外婆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到了照顾女儿一家上。2024年暑假,原来学校的同事们叫她出去聚会,看到她时,大家被陈晓凤憔悴的神情、干枯的头发和邋遢随便的穿着震惊了。当时不少人就劝她想开点,多为自己考虑考虑。陈晓凤忽然感觉心中一沉:“我不是原来的我了。”
回家后,当她认认真真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再翻看过去照片中的自己时,感觉很扎心。她开始失眠,不爱出门,不得已要出门买菜,都会戴上帽子、口罩,看人眼神躲闪。有一次,学生来看望她,发现她的异样。刚好,这位学生和韩耀静相识,便建议陈晓凤“去和韩医生聊聊”。
确定时间后,学生和韩耀静打了声招呼。为了让陈晓凤能产生共鸣,平时不化妆的韩耀静那天特地化了个淡妆。陈晓凤从开始的躲躲闪闪到慢慢打开心结,然后用询问的眼神看着韩耀静。“陈阿姨,您试着重新开始打扮自己,你看我,化个妆,上班心情也好,你们看着我也觉得舒服。年龄老去不代表我们爱美的心态也要失去。”
虽然有疑惑,但陈晓凤决定听从心理专家这个小建议。她开始注意身材保养,从描眉到画口红,从打粉底到定妆,洗好碗还会涂上护手霜,当重新凝视镜子里的自己时,陈晓凤感觉“重生”了。她开始去跳广场舞,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开始去上钢琴课,在家闲时还会听听音乐哼哼歌曲。两个月后,学生再次见到她,惊呼“我们的陈老师越来越年轻漂亮了。”
年轻人的“情绪调色盘”
25岁的程序员林雨桐(化名)则在另一个维度验证了化妆的疗愈力量。长期加班导致的焦虑和抑郁,让她陷入“起床—上班—失眠”的恶性循环。“每天素面朝天,连镜子都不敢照。”直到在心理科就诊时,医生建议她尝试“每日5分钟美妆仪式”。
从简单的隔离霜开始,到研究眼妆技巧,林雨桐发现:“化妆时专注的状态,让我暂时忘记了工作压力。”更意外的是,同事一句“你今天的妆很精致”,竟成为她主动社交的突破口。三个月后,她不仅恢复了规律作息,还在化妆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考取了美妆师资格证。
为什么化妆会给人这么大的改变?
“生活方式干预,对老年痴呆的确有有利影响。”韩耀静通过查阅《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指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邋遢的外表不仅影响外在形象,更可能在心理上引发自我否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韩耀静主任解释,化妆,作为一种美学表达,其实也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
她提到了“俄狄浦斯效应”,即化妆后人们可能会收到来自他人的正面反馈(如赞美或关注),或者在镜中审视自己时感到满意。这种正面的外部反馈和自我认知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看起来更好时,他/她可能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接受挑战或采取行动。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带来新的成功体验,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我们需要明白,无论年龄大小,适当的仪容仪表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应该尽力保持整洁、得体的仪容仪表,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除了化妆,韩耀静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的事情,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些简单的事情,都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保持和社会的链接。所以,喜欢花就养花插花,喜欢动物就养猫养鸟,喜欢唱歌跳舞就唱起来跳起来。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热爱的源泉,烹饪、下棋、打麻将、读书写字、游山玩水或是与老友喝茶聊天等等,只要沉浸其中,都能让生活充满惬意与满足,让我们在平凡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