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是大材小用吗?
“
![]() |
北大研究生毕业成为“食堂阿姨”?最近,媒体报道了26岁黄女士的事迹,黄女士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她选择当一名“食堂阿姨”,一开始她并不习惯从早上站到下午的体力活儿,但对她来说,这些辛苦和劳累都是睡一觉就能缓过来的,她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我更想吃体力的苦”。她坦言在食堂一线工作只是晋升所必需的一个环节,她希望有一天能做独立经营健康食堂,到时候成就感和钱都不会少,“其实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黄女士的职业选择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说“书白读了”,也有人点赞“活得通透”。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职业价值、教育意义和社会包容度的深度讨论。对于这一话题,“老大哥”怎么看?
“北大硕士”的选择绝非“躺平”
宁波市劳模、宁波精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任庆兵:黄女士成为“食堂阿姨”的新闻掀起舆论风暴,审视这一选择,其价值早已超越个体职业路径的争议,成为透视中国青年职业观转型、高等教育价值重构的鲜活样本。这场被误读为“学历贬值”的实践,实则是新生一代对生存困境的破局实验,其引发的涟漪持续激荡着社会的认知边界。
在互联网大厂的职场生态中,黄女士的逃离绝非“躺平”,而是对异化劳动的清醒抵抗。当脑力劳动者困在“写10份方案不如领导一句点赞”的价值黑洞时,食堂窗口“打满300份饭就收工”的确定性,反而构建了可触摸的意义感。这种选择与近年流行的“轻体力活治愈”形成共振——从大厂员工转行宠物美容师到985毕业生送外卖,现代年轻人正在用身体劳作对抗精神耗竭。
当越来越多人挣脱“985→大厂→房贷”的线性叙事,在看似降维的赛道重构价值坐标系,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启蒙——在那里,学历不是枷锁而是翅膀,职业不是宿命而是创作,成功不是达标而是自成宇宙。
“另类”职业选择是对“学历通胀”的现实突围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骏:黄女士的选择之所以引发震动,根源在于社会对教育功能的认知偏差,在世俗认知里,教育被异化为“阶层晋升阶梯”,学历被简化为“职业敲门砖”。这种功利主义思维定式下,北大硕士应跻身政府、大厂等“精英赛道”,而非在食堂窗口与锅碗瓢盆为伍。然而,教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个体,正如黄女士在采访中所言:“自洽赢过一切体面。”当年轻人开始用“是否快乐”而非“是否光鲜”衡量职业价值,恰恰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或者说“正是因为读了很多书,才有选择‘另类’工作的能力。”
更深层来看,这一选择也是对“学历通胀”现实的突围。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人,传统“精英岗位”的内卷已到白热化程度。黄女士在互联网大厂实习时的经历“每天被KPI推着走”,正是无数高学历青年的缩影。与其在“996”中消耗生命,不如在基层岗位寻找确定性,这种“退而求进”的策略,实为对个人发展的理性规划。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案例显示社会观念正在松动,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到进食堂,这种变化,源于青年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公众对职业选择包容度的显著提升。职业价值不在于岗位高低,而在于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固化阶层,而在于赋予人选择的自由。(下转第4版)
”
家事国事天下事
你说我说大家说
有话说
■主持人:张浩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