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地缺、通行难、费用贵”
浙江攻坚物流降本
本报讯 记者胡翀报道 在昨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近日印发实施的《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降成本”“提质效”双轨并行为核心,围绕制度性、网络性、结构性等6个方面推出22条举措、103项政策点,力争到2027年将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3%左右。据测算,2024年浙江GDP达9.01万亿元,物流费用占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释放超900亿元社会成本红利。
近年来,浙江物流效率持续优化,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从2015年的15.72%降至2024年的13.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省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5.72元下降到13.52元、每创造100元GDP所耗费的物流成本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0.58元。从物流全链条解构来看,全社会物流成本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
如何统筹“降成本”“提质效”,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根据《行动方案》,浙江将主要聚焦6个方面的降本行动。
第一方面,聚焦制度性降本。《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市场化环境、优化公平竞争环境、优化开放共享环境、优化便利通关环境,在制度上破除物流全链条的隐性壁垒。第二方面,聚焦网络性降本。努力破解项目落地难、用地保障难、产业集聚难。第三方面,聚焦结构性降本。实施“三网融通”。即,提升设施能级,调整货运结构,推动公、铁、水“三网融通”。第四方面,聚焦行业性降本。降低大宗物流、跨境物流、制造业物流、冷链物流、山区海岛物流“五类成本”。第五方面,聚焦技术性降本。推进数智化、绿色化、标准化,“三化赋能”。第六方面,聚焦要素性降本。推进“两升两降”。“两升”,一是“提升”骨干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提升”各级财政资金对物流领域的支持力度。“两降”,一是落实好物流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二是持续降低物流企业的各类融资成本。
这6个方面归结起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是企业反映最强烈的“用地缺”“通行难”“费用贵”问题。
解决“用地缺”问题。《行动方案》鼓励物流业“上楼”,开发多层物流园区、自动化立体仓库,提高物流开发强度,驱动物流项目“向空中要效益”,并把物流项目从“亩均论英雄”考核中脱离出来。解决“通行难”问题。《行动方案》提出放宽城市物流车辆通行限制,允许轻型封闭式货车自由通行,让“最后一公里”不再卡壳;推动宁波舟山港“24小时预约通关”,对高时效货物优先查验,实现跨境电商的包裹“即到即飞”。同时,还提到,“鼓励供应链链主企业、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车、货、仓等资源集成共享”。直击当前运输返程空载痛点——“空车虽然跑得快,不如满载更加实在”。解决“费用贵”问题。《行动方案》提到将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费贷”“仓单质押”等金融产品,并提出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减税政策,积极争取铁路运价下浮、优化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等,让物流企业跑出“性价比”。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是牵头管总的综合性文件,相关单位还将结合职能,研究制定分领域的配套政策,形成“1+N”的政策体系。下一步,将切实推动《行动方案》的落地见效,积极营造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