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生也能
成为时代领跑者
■黄田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求学往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热议。高中时期,他的英语成绩长期处于“不及格”状态,然而,在机器人领域,他却绽放出夺目光彩,凭借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震撼世界。这一鲜明反差,犹如一记重锤,叩问着当下教育理念: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该以传统的“标准答案”来评判人才?王兴兴的经历无疑给出了答案:偏科生绝非“失败者”,他们也有可能在专属赛道上,成为引领时代的先锋。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地方在人才评价方面,过度倚重“全面发展”标准,尤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指标。在这样的体系下,偏科生常常被草率地贴上“差生”标签,逐渐被边缘化。王兴兴的过往,便是这类困境的典型写照。
事实上,偏科生往往在特定领域,拥有超乎常人的兴趣与能力。他们的“偏科”,并非能力欠缺,而是兴趣与天赋的高度聚焦。恰似爱因斯坦,中学时代数学与物理成绩出类拔萃,其他科目却表现普通;又如乔布斯,大学期间独钟情于书法与设计,最终将这些兴趣,巧妙融入苹果产品,塑造出独特美学基因。
回顾历史,也有众多名人都曾是“偏科生”,他们在部分领域表现平淡,甚至成绩欠佳,但在其他领域却展现出卓越天赋,最终成为时代的佼佼者。这些实例不仅打破了“全面发展”的固有神话,更为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型社会的需求。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亟须具有独特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往往并非“全面发展”的“标准生”或学霸,而是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的“偏科生”。
王兴兴的故事,不仅是“偏科生”的逆袭佳话,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重新界定人才的“标准答案”,打破“全面发展”的枷锁,为偏科生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而非用统一模具打造“标准生”。偏科生或许在某一领域“偏离航线”,但完全有可能在另一领域“领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