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品生活

大学生周末“带娃”?

“周末营”破解务工家庭看护难

志愿者在教小朋友玩扭扭棒。

  ■诸苏萱、田冉冉

  每逢周六,杭州市钱塘区义蓬街道沙堤社区便热闹非凡。社区活动中心里,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潘枥正耐心地教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郁金香花束。来自安徽的小雨兴奋地举着刚刚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板栗’老师上周教写信,这周又教手工,这可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啦!”

  这个深受孩子们喜爱、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周末课堂”的地方,是钱塘区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打造的免费活动中心,也是钱塘区创新推出的“周末营”项目的一个缩影。

  据悉,钱塘区内7个街道分布着数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每到周末,这些家庭普遍面临“儿童看护真空”的困境。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自2025年3月起,该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依托浙江恩宝公益基金会恩宝幸福家园“美丽钱塘”项目资源,在区内10个社区设立了新一期固定活动点,推出“周末营”项目。

  该项目为孩子们提供“托管+成长”双轨服务模式。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得到课业辅导,学习安全知识,还能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做手工、参观博物馆,度过丰富多彩的周末时光。“我们两口子都在厂里上班,以前周末只能让孩子自己待在家里。”在前进街道工作的张师傅表示,“现在把孩子送到社区活动室,有大学生陪着读书、做游戏,我们安心多了。”

  据钱塘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他们成功举办了100余场周末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湿地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大学校园等地,累计服务超过3500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周末生活。

  “周末营”项目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高校志愿者的力量。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的1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培训后,组建了“城市支教团”,进驻各个社区。他们用专业知识和青春活力,为孩子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项目刚开始时,家长和孩子大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没想到首期八音盒制作活动就成功激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现在,只要招募名额一发布,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钱塘区前进街道三丰村支教团团长陈畇颖分享道。此外,支教团还结合社区特点,精心设计了“三生阳光 童心成长”主题课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周末营”里,有一个特别的“哥哥姐姐信箱计划”。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信件,投进橘色信箱。来自湖南的10岁男孩小凯在信中倾诉:“爸爸妈妈晚上总加班,能多陪陪我吗?”大学生笔友收到信件后,不仅及时回信疏导小凯的情绪,还积极与家长沟通,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这种“儿童诉求—专业介入—家庭响应”的服务闭环,让“周末营”从单纯的托管服务,升级为全方位的综合支持系统。

  除了常态化的“周末营”活动外,钱塘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还积极整合市级“关爱流动儿童”创投项目资源以及区级慈善信托项目,将家长课堂、性教育讲座等专业服务引入社区和学校,构建起“儿童服务+家庭教育”的立体化支持网络,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帮助。


浙江工人日报 品生活 00003 “周末营”破解务工家庭看护难 2025-04-09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090000300028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