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看天下

从担心“机器换人”到实现“人训机器”,传统工人实现数智化突围——

以前怕被机器淘汰,现在机器得“求”我们教

  “这台机器已经习得老师傅利落丝滑的‘手感’!”近日,在第17届长春先进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以下简称“长春制博会”)特装展区,一个奋臂作画的喷涂机器人引来众多围观者,工作人员一边轻点平板切换喷涂算法,一边介绍:“基于喷涂老匠人手法数据采集开发的系统,它已完全掌握了工匠师傅的独家技法。”

  双目视觉机器人、特种飞鱼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本届长春制博会上,形形色色的机器人成为“最靓的仔”。同时,记者发现,在300余家参展企业派驻现场讲解智能设备的工作人员中,三成以上是来自一线的工人师傅。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生产生活各个角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AI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的同时,也带动着产业变革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升级。面对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传统产业工人该如何应对,并在技术迭代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机器换人”到“人训机器”

  在江苏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弯管机展台前,58岁的黄敏杰正向观众演示“异形弯管”。这位跟磨具打了近30年交道的老师傅,如今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给人工智能机床“上课”——通过模拟实用场景,训练系统更精准地识别弯折形状和曲度等等。

  “一线工人的生产经验非常宝贵,全新的智能制造设备进厂后,前期的数据采集以及后期的算法优化,都要依赖老师傅们多年积淀的实操经验。”黄敏杰熟练地操控着可视面板,“以前怕被机器淘汰,现在机器得‘求’我们教。”

  从担心“机器换人”到实现“人训机器”,完成这一切换并不轻松。

  “这是人机相互学习的过程”,黄敏杰感慨近几年的变化:“之前的弯管器很简单,后来上了集成电路总线系统,再到后来的全电智能制造,我每年都在熟悉新设备,学习电脑知识、编程技术、先进设计理念等等,还要及时了解国外前沿技术,一直在进行自我提升。”

  人工智能想要变得更聪明,离不开生产一线老师傅的赋能。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傅通过积极向AI学习,完成自身技能体系的重构,然后再开始对人工智能进行“反向驯化”。

  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的徐建磊,原是一名焊工,目前,他的身份已转变为机器人调试工程师,负责将成熟的焊接经验参数化,编制到机器人焊接程序中,教AI“学手艺”。

  “焊接机器人上岗后,我们大多数工人的第一反应是担忧自己没工作了。”徐建磊坦言,随着不断学习,他学会了给机器人编程、做调试,成为“调教”机器人的人,技能和收入双提升,曾经的职业忧虑随之消散,现在能给人工智能当“师傅”,让他感觉未来更有前途。

  生产线上的“技术导演”

  “像是拍电影,要让机器和工人‘搭戏’”,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产业规划工程师王易非,此次来长春制博会是为考察智能装备行业发展情况,说起“人机结合”发展趋势,他表示,产业工人应占据C位,甚至勇当“导演”。

  在中车长客,这样的一线“技术导演”正加速涌现。调试产线组高级工人技师刘陆,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队打造了“动车组数字化智能终端系统”,还发明了六足巡检机器人。

  “测试车内空调温度时,最低十几摄氏度,最高三十几摄氏度,人工测试会非常不适,六足机器人完全可以代替人工。所有测试点位的温度信息汇集到手机上,准确度和效率也进一步提高。”刘陆操控着手机端演示,只见地上的六足机器人听从指令乖巧地前进后退,灵活至极。

  “我们也在用当前比较火的AI大模型去分析数据,看产线哪块还可以优化,哪个工序还可以提升效率,这都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已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的刘陆说。

  在吉林石化北方炬醌公司分析工杨影看来,缺乏一线工人的参与,AI也会没了“灵魂”。

  前不久,这位29岁的分析女工巧用DeepSeek设计了12组对比试验,优化分析检验方法,不仅提高了采集数据的精确度,每年还直接节约成本1.8万元。

  “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者,而是技术工人激流勇进的加速器”,杨影认为,只要坚持学习、创新前行,产业工人就能将自己置于技术叙事的主位,设计人机协作的“动作剧本”。

  推动产业工人把AI化为钥匙

  本届长春制博会上,记者还遇到了前来参展的一汽-大众“众智未来”创新创业团队。

  “我们是一个旨在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创新团队,做了很多助力公司数智化转型的工作。比如,我们开发的生产过程管理系统,能通过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25%;我们开发的能耗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厂房用能设备自动调控,降低能耗费用12%……”团队成员陈彧州介绍,此次“亮相”展会,他们也是想向外拓展业务,对接市场。

  设备数据采集监控、低成本视觉检测系统、企业运营驾驶舱……在“众智未来”产品展板上,记者看到,一汽-大众“众智未来”创新创业团队拥有不少“抢眼”成果。

  一汽-大众作为非数字化原生企业,如何能孵化出“众智未来”这样的数智化开发团队?据了解,该公司专门实施了数字化人才培训转型项目,一方面加强内部培养,一方面与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佼佼者斑马智行合作,为员工提供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帮助员工升级技能。

  人工智能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技能、AI素养,已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掌握AI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不仅能够配合企业更有效利用现有技术,还能参与到新一代技术的开发和创新环节中,形成可持续的正向循环。不少受访者告诉记者,其所在企业已为员工开启AI相关培训。

  为推动产业工人把AI化为钥匙,去打开一扇扇通向未来的门,各地工会也在积极行动。近期,吉林省辽源市总工会、宁夏银川市总工会就相继举办了“数字技能培训班”“AI赋能产业升级智能应用培训班”。

  只有当社会支持与企业行为形成共振,产业工人的技能升级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跃升。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严运楼建议,政府、企业和社会要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技能考核评价机制,并通过设立相应创新基金、提供创新奖励等方式,充分激发产业工人在AI时代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据《工人日报》


浙江工人日报 看天下 00004 以前怕被机器淘汰,现在机器得“求”我们教 2025-04-10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100000400031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