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老丁
![]() |
老街邮情。 钱学文 摄 (作者单位:桐乡市邮政分公司) |
■刘小飞
老丁,是一名乡邮员,全名叫丁国强。
2014年,那时我刚接手工会工作,因平时组织参与上级的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之类的活动比较多,就有同事跟我推荐了投递员丁国强,说他之前有很多摄影作品在省级、国家级的大赛中获得奖项。于是,通过电话和QQ联系上了他,未曾谋面,但也能感受到言语中的质朴。
真正见面,是2014年9月的一次省公司文联的“信”文学征文大赛的颁奖活动。那时,我和他的作品都获奖了,我们都被邀请到现场领奖。他个头不高,穿着一身投递员衣服,皮肤经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有些黝黑,他客气地喊我“刘老师”,我们一起坐同一班车前往。我也不善言辞,他也不爱说话,加之平日里工作交集不多,所以一路上也并未怎么交谈。当时获奖的人员中,大多数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机关工作人员,基层一线的投递员应该就只有他了。当站在领奖台上时,尽管他略显拘束,笑得有点腼腆,但依然藏不住内心的激动。
那次颁奖后,我们似乎也就没怎么见过面。后来,我们单位组建了常青藤文艺社,我还建了微信群,老丁同在一个群。在群里,老丁较为活跃,经常发来一段小文章或一首小诗或是几张新拍的照片,与大家分享。看得出,对于文学和摄影,老丁是喜爱的。可后来的几次征文和摄影比赛中,当我问他要作品时,他告诉我相机坏了,修修比较贵,不打算修了,没有新作品给我。几次叹息后,跟我说抱歉。
忙完手中的活,我打开老丁发来的文章《弯弯邮路绕一生》细细品读。从这些质朴的文字中,我似乎看到那位蹬着自行车、两个邮袋满载着《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的“小丁”,在那条蜿蜒曲折的邮路上,迎着风,迎着烈日,迎着飞扬的尘土,穿过大山,淌过河流,不经意间,皱纹悄悄爬上了他的脸,“小丁”终究成了“老丁”。他那几千字的文章中,带着一名乡邮员的辛酸和情怀,他的“邮差”生涯在我的脑海里变得饱满。
30年前,丁师傅在自己所在的乡镇当上了一名“邮差”。当时他所投递的道路中有一段是真正的“羊肠小道”,还险峻陡峭,有“建德蜀道”之称。还是自行车投递的年代,他每天凭着双脚来回“蹬”6个多小时,一天投递下来,人近乎散架。后来,迎来了摩托车投递时代,但山路弯弯绕绕,崎岖不平,依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这条邮路,丁师傅一走便是30年,行程一百多万里,大约可以绕地球十几圈了。
乡邮员,被狗咬、被蜂蜇,泥路摔跤、翻车,是常事。在老丁的叙述中,这30年的投递之路,先后经历过4次比较重的伤势。前年单位体检,医生告诉他片子上看有4根肋骨骨折,老丁这才想起很久之前的那次摔跤。刚摔的前几天疼痛难忍,卧床休息了几天,而后又带着痛继续上班。如果不是这次体检,根本不知道那一跤居然把肋骨都摔断了。去年,老丁以为我还在做工会工作,打电话问我工伤保险的事。原来他在投递的途中又摔倒了,还不轻,医生让休息一段时间,于是他报了工伤,这是他多次工伤中唯一一次正式报工伤的。
老丁说,这30年来,惭愧自己没有一点“进步”。从原始的电报信件到如今的邮品快递,30年如一日地与报刊相随相伴。可我又从他的文字和那些摄影作品中,读到了幸福和满足。
老者挽着裤腿坐在长满青草的山间,邮差蹲在他的身旁耐心地指导老者在签收簿上签收,背后是一片金色的油菜花开得正艳。这幅名为《春天的故事》是老丁诸多摄影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幅,特别是两人脸上露出的笑容,给人以希望、以岁月静好。又或许,也正是现实中有那么多如照片中的那位老者的笑容,才让老丁在这曲曲折折的邮路上扎根了30年。也正是这份执着和热爱,这一不起眼的“邮差”,让他在自己的邮路上绚丽地绽放着。
老丁在2001年被杭州市邮政局评为“双十优 双百佳”先进个人;他的文章被《浙江日报》刊用并收藏;还有那满满一抽屉的摄影作品和文学作品获奖的奖状,也见证着老丁曾经的骄傲与辉煌。
只要穿上那身邮政绿,穿梭于乡间田野,那迎风而舞的花草,那长满青苔的小巷,那雨后的泥土味儿,还有那乡亲们期待而信任的眼神,都日复一日地印在心里,滋润着他,给予了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邮差赋》
寒暑邮差三十载,
酸甜苦辣印脑海;
风雨不挡投递路,
寄递人间情满怀。
这是老丁为自己30年邮差生涯做的一首诗。文字如他本人一般质朴,却深情。
(作者单位:建德市邮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