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AI诈骗,警钟为谁而鸣?

  ■主持人:张戈

  上传一张静态照片,即可生成动态视频;只需几秒语音,就能克隆声音……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AI换脸”正成为侵权违法的重灾区。4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的多起AI诈骗案件令人心惊:视频通话中的“好友”可能是算法生成的幻影,电话那头的“亲人”或许只是声纹合成的产物……警惕AI诈骗陷阱的警钟屡次被敲响,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以假乱真的AI诈骗,我们该如何去防范?本期一起来听一听老大哥们怎么说。

  AI应用需恪守边界

  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岑凡:科技本中立,人心有善恶。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合成人脸和声音进行伪装,骗取巨额财物,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持续引发社会公众热议,带来不安情绪。

  我国向来坚决打击此类涉嫌侵权、违法违规及刑事犯罪的行为,近年来已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AI诈骗进行源头治理与综合治理。从民事上说,此类案件侵犯了相关人员的肖像权、声音权益等人格权。从刑事上来说,无论是何种诈骗方式,其本质都是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不管是直接实施网络诈骗的行为人,还是为诈骗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资金结算、宣传推广等帮助的人员,都可能因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罪、诈骗罪等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普通民众,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止上当受骗:一是提高意识和警觉性。主动了解AI技术的发展,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也不一定是真相。二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填写、透露个人信息资料,这些信息有可能成为AI训练素材或者当作后期合成原料。三是擦亮眼睛,多重核验。对于来电、社交账号等信息,可通过追问私密信息的方式予以验证。必要时,应提出见面、主动拨打对方手机等方式核验身份。四是延迟支付。一旦涉及转账、要钱,应立刻提高警惕,务必通过拨打电话、手机等方式确认对方身份,转账时尽量将到账时间设置为2小时以上,预留再次核验的时间。五是及时报警寻求帮助。如果自己对信息或对方身份判断不明,有疑虑,可立刻报警,向警察说明事情来由,寻求支持和帮助。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社会的大变革,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AI应用需恪守边界,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和普及的同时,也应受到法律规制和道德伦理的约束。身处AI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都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每一个人也应守住法律底线和技术红线,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以技术普及消弭认知盲区

  本报评论作者木须虫:随着AI技术加速渗透日常生活,“AI换脸”诈骗案件频发引发社会警惕。这些以假乱真的AI骗局暴露出技术狂奔与公众认知滞后间的巨大鸿沟。当人脸、声音等生物特征可被算法篡改,当深度伪造技术突破传统身份验证防线,防范AI诈骗已刻不容缓。

  AI诈骗的肆虐本质是技术双刃剑的异化。一方面,生成式AI的进化让人脸、声音等身份标识的可伪造性大幅增强,诈骗分子通过“AI换脸+语音合成”构建的虚拟身份,在视频通话中能以假乱真。另一方面,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仍停留在“科幻想象”层面,面对新型诈骗时缺乏有效识别手段。这种技术能力与风险意识的“时间差”,恰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防范AI诈骗需以技术普及消弭认知盲区。全社会应构建多层次AI知识教育体系:中小学开设AI科普课程,社区组织反诈技术讲座,企业将AI安全纳入员工培训。尤其要将AI常识融入反诈宣传,通过短视频、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展示“AI换脸”的操作原理与识别方法。当公众了解技术边界,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技术幻术”自然不攻自破。

  构建新型安全防线还需转变沟通验证方式。警方提示的“动作验证法”“私密问题法”等实用技巧,为核验身份真实性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在涉及钱财与敏感信息时,应建立“多渠道交叉验证”机制:视频通话后辅以电话确认,线上沟通转为线下见面,技术验证结合传统方式。这种“双保险”模式,正是应对AI诈骗的有效策略。

  技术发展永不停歇,安全防线必须动态升级。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到反诈宣传矩阵的构建,再到公众防范意识的提升,多方合力方能筑牢安全屏障。当技术普及与风险教育同步推进,当每个个体都成为AI时代的“安全哨兵”,AI诈骗终将失去生存土壤。

  亟需定制网络信息“照妖镜”

  本报评论作者张西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其双刃剑效应也逐渐显现,AI诈骗便是其中一大隐患。AI诈骗利用声音合成、换脸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骗局伪装得无懈可击,让人防不胜防。防范AI诈骗,亟需定制网络信息“照妖镜”,以识别这些“伪装者”,保护公众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这面“照妖镜”,应具备强大的技术识别能力。通过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技术,对网络传输中的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其是否为AI合成。能够监测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活动频率等,揪出可疑的社交机器人,从源头上阻断诈骗信息的传播。

  定制网络信息“照妖镜”,还需要多方协同联动。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边界,对违法使用AI技术进行诈骗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互联网企业作为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应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对数据安全的投入,开发并优化AI监控技术,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环境。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可疑交易进行及时拦截。

  防范AI诈骗,是一场科技与骗术的较量,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定制网络信息“照妖镜”,是应对AI诈骗的重要手段。我们期待这面“照妖镜”能够早日问世,为公众照亮网络世界中的黑暗角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美好生活。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AI诈骗,警钟为谁而鸣? 2025-04-11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110000100010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