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莫让“家庭演员”出演“犯罪片”

  ■主持人:杭民

  “专业扮演父母、配偶、亲友,配合应对催婚催育,服务保密到位。”近日,《法治日报》调查发现,社交平台涌现大量“家庭演员”广告,明码标价提供“角色扮演”服务。从假扮情侣见家长、伪造结婚证应付逼婚,到代开家长会、冒充公司领导应付职场社交,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甚至出现“陪睡”“假结婚”等越界行为。这一灰色产业链以“情感解忧”为名,实则暗藏定价混乱、隐私泄露、合同欺诈等风险,部分交易已涉嫌伪造证件、性骚扰等违法犯罪。老大哥们纷纷有话要说——

  论“家庭演员”的毒性

  杭州市律协常务理事、浙江思源昆仑律师事务所主任吕俊:在如今这个万物皆可网购的时代,连亲情友情都能塞进“购物车”——动动手指,便可租到活体父母、临时配偶、速成闺蜜。这些游走在社交平台的“家庭演员”,看似能帮你解决燃眉之急,实则暗藏剧毒,堪比人际关系界的“含笑七步癫”。

  毒性一:无法无天的法外之地

  这些行走江湖的“职业亲戚”,正在用演技挑战《民法典》的底线。你以为签的是服务合同?不!法律可根本不认它,万一出了事情,甭想将来法官会为你主持正义。

  毒性二:忽高忽低的亲情市场

  平时一口价计费,节假日三倍工资,若是赶上清明祭祖档期,收费能比景区门票还魔幻。质量更难保障,某些平台挂羊头卖狗肉搞行为艺术——下单时说是“情感咨询师”,到货却是活体女友还外带弹幕吐槽功能。

  毒性三:欲说还休的隐私走光现场

  更高的隐性副作用当是家庭秘密的移动硬盘,雇主的隐私比菜市场白菜还随便派送。当“假女婿”掌握了你藏在床底的私房钱,“临时婆婆”背下了全家人的糗事合集,数据安全就成了拆盲盒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次家庭聚会的爆炸性新闻是什么。

  毒性四:防不胜防的“第三只手”

  最后还不能不说的情感加戏环节——说好只是挽手逛超市,演着演着就成家庭伦理剧。某些“自由发挥”条款,让《民法典》和《刑法》在法治空间赛跑,看谁先抓住那只“不安分的手”。

  当我们把人间烟火都在网络平台这一个中央厨房内,做成情感方便面,生活这锅老火靓汤就只剩下了古旧调料包的味道。是时候拆掉那些精心搭建的戏台子了——毕竟能对抗演技病毒的,唯有那颗懒得伪装的真心。下次再想租个爹妈时,还是直接给亲生的打个电话,虽然可能被唠叨半小时,甚至脑壳还可能挨个“栗子”吃,但最终你会明白,亲情不可替代,亲情不能买卖。

  规范“家庭演员”市场需要“法治剧本”

  本报评论作者戴先任:规范“家庭演员”市场需要“法治剧本”。不管叫“家庭演员”服务,还是网络“租人”服务,都不能任其处于“失管”状态,要遏制其野蛮生长,对于其中存在的色情交易、诈骗等不法行为,需要公安等相关部门予以严厉打击,绝对不能容许不法现象的存在。要让“家庭演员”市场不至于偏离法治正轨,不至于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就需要将其纳入监管。

  除了要规范“家庭演员”服务,消费者面对“家庭演员”服务也要理性消费,比如通过“租女友过年”等方式来“哄骗”家人,这表面来看是善意的谎言,实际上是一种对家人的欺骗,是一种对家庭矛盾的逃避。另外,年轻人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获得父母的认可与理解,而不能通过“租家庭演员”等方式进行“软抵抗”与逃避。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也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追求,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家庭成员之间要多一些真诚、真情、包容,而不能让“家庭演员”越俎代庖、“假戏真做”。

  灰色地带须以法治破局?

  本报评论作者王志顺:当“租人演戏”从应对催婚的权宜之计,演变为伪造证件、越界交易的灰色产业,当“情感代偿”异化为突破法律底线的危险游戏,看似“周瑜打黄盖”的“家庭演员”乱象,实则暴露出社会治理中法治缺位的深层危机。唯有以法律厘清边界、以监管压实责任,才能防止“解压良方”沦为“社会毒瘤”。

  治理“家庭演员”乱象,不能止于运动式打击,而需构建“法律界定—监管落地—社会共治”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首先,以立法划定红线?,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禁止伪造亲属关系、冒用他人身份等行为。其次,以监管压实平台责任?。社交平台需建立“租人演戏”“假结婚”等关键词过滤机制,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列入黑名单等措施;有关监管部门应开展专项整治,对违法广告发布者、组织者实施联合惩戒。?最后,以社会共治疏解根源矛盾?。工会、社区可设立婚恋心理咨询站,为企业定制“反职场婚育歧视”指南,通过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年轻人对“虚假表演”的依赖。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莫让“家庭演员”出演“犯罪片” 2025-04-15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150000100007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