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今年新学期以来,这一课间小变化引发关注,笔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课间里的加减法
通讯员季冬琴、王炜丽报道 课间,是为了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间时间虽然不长,但一直是学生、家长、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关键小事”。
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今年新学期开学,国内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换上了新的课程表,课间休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课间15分钟”在全国两会期间成为热议话题。
今年新学期以来,各学校“课间15分钟”开展情况如何?多出来的5分钟从哪里来?笔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课表里的加与减
一天6节课,有3个10分钟的课间都延长到了15分钟!笔者在湖州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南校区采访时,副校长吴妮娜给了笔者一张课程表:上午3节课的2个课间,分别延长了5分钟,下午在第二、三节课的课间,也延长了5分钟。
那么,这3个5分钟是从哪里来的呢?“先利用孩子们中午的空闲时间,然后把最后一节课从40分钟缩短成了35分钟。”吴妮娜说。
课间时间延长,势必要从其他的时段里“减时间”,笔者走访中发现,这些时间基本上来自大课间、午休时间等,为匀出课间时间,同时兼顾孩子上下学、午饭时间,很多学校可谓是精打细算。
那么课间延长5分钟,学生和家长怎么看呢?笔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下课后,不少小学的走廊上、过道上,能看到同学们踢毽子、“跳房子”,15分钟的课间,校园很是热闹。
“多出了5分钟,感觉休息得稍微好一点,玩得也开心一点。”“课间玩够了,我写作业的时候就不会想着要再玩一会儿了。”……采访时,笔者在学生们的笑脸上看到这一变化受到了欢迎。
大多数家长在采访中也表示课间延长,好处多多:“支持的,说实话,孩子需要调节一下心情,一直上课也很累。”“对眼睛有帮助,多余的时间可以休息一下。”“课余时间更充分了,活动量就会增加了,对成长各方面都有好处。”
教学管理的加与减
笔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对于课间延长至15分钟,有一个刚性要求,那就是要保障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为此,有些学校在校园空间上动起了脑筋。
笔者在南浔区练市小学采访时发现,操场边上设置了一排共享球柜,下课铃一响,这里就成了学生争相奔跑而来的目标。“以前这些球都集中放在器材室,挺远的,我们跑过去没玩一会儿就要上课了。”学生杨若熹告诉笔者,现在一来到操场就能拿球玩,玩得很尽兴。除了共享球柜,学校还就近在教室门口的场地上划上跳格子、跳远刻度线、萝卜蹲等,让学生一出教室门就能动起来。
那么对于被“借走”的课堂时间,教学质量又该怎么保证呢?
以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南校区为例,其中的一个课间“5分钟”从最后一堂课借出来,学校要求老师把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完全上完,不许拖堂,在课堂上语言要更精准。该校的音乐教师高静表示,她对此作出了一些课堂教学的调整,比如适当减少一些互动,学唱歌曲的时候会减少一些学生的合作唱,或者减少一些学生的展示唱。
课程表上的时间在一加一减之间,实际操作上的矛盾还有不少,初中学校表现得较为明显,需要在管理上做“加法”。
南浔区锦绣实验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学校小学部有3个课间改为了15分钟,初中部也计划增加一个15分钟的课间。但是,这样的计划却让校园的打铃系统产生了问题。为了减少初中和小学的课间铃声矛盾,学校只能将所有上下课外放铃声改为了教室内部铃声。
教育理念的加与减
从10分钟到15分钟,看似只有短短5分钟变化,但考验着育人理念、教学管理、空间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治理。今年3月10日,湖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简称“中小学体育‘湖九条’”),明确提出,推进小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严禁“拖堂”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挤占课间时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
全市层面的重视给“课间15分钟”的改革做了“加法”,而另一边,少些干预的做法又给了学校充分的自主权。笔者了解到,对于“课间15分钟”的开展,全市层面并没有作“一刀切”的部署,而是由学校根据实情进行。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探索实践是破题关键,而从10分钟到15分钟,课间增加的时间,正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今年,各地各学校除了在运动时间规划上因校制宜,积极推广大课间“运动套餐”模式和小课间“微运动+”策略,还全力做好运动条件保障。截至目前,全市有26所学校配置AI设备赋能智慧体育,通过数据采集、即时反馈等手段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改革的力量往往在于细微之处。“课间15分钟”,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学校统筹管理带来了挑战。“要把课间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时长只是开始。”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王燕红分析,“10到15分钟的加减法,其实不在于解题方法的多少,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站在学生立场,让他们在学校里可以获得更多休息的时间、放松的时间,这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教育理念上、校情上、学段上做加法或者减法,变化当中可以发现我们教育改革从工具理性向人文关怀的一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