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别报道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怎么读书?
![]() |
王誉蓉 |
![]() |
![]() |
彦彤 |
![]() |
![]() |
周昱人 |
![]() |
![]() |
沈烈文 |
![]() |
![]() |
陈海伦 |
![]() |
■主持人:吴晓静
从ChatGPT啼声初试,到DeepSeek惊艳亮相……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场由代码重构认知的浪潮中,阅读的方式、习惯与温度正被重新定义。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是APP听书,又或者通过短视频“5分钟看完一本书”,抑或是善于使用人工智能在海量的知识里快速寻找所需……在2025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5位爱书之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该怎么读书?”
他们身份多元,有专注写书的工会主席、有在书店上班的脱口秀新人、有靠读书成长的浙江工匠,还有热衷带领职工共读共学的企业文学社社长和职工书屋领读人。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热爱与坚持”、聆听他们的“观点和心声”。
观
点
读书,像品一杯香茗
阅读本身没有高低门槛,应当通过各种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和青少年喜欢上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方式不断更新迭代,甚至像短视频也成为阅读的一种方式。我觉得方式可以进步,阅读的本质却应该不变,我们在推广阅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阅读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阅读的速度。
AI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更快速、高效地汲取更多普遍的知识,但深层次的阅读是无法被取代的。阅读本身是一件心灵放松的事情,就像咱们宋韵的茶道,最后那一杯茶固然是我们想要的,但过程中对自我精神的探索,同样让我们获益匪浅。
我在迷茫困惑的时候,经常会选择看书,尤其是历史书,大家可能会觉得看一本厚厚的史书要花很长时间,但我的观点是,只用一两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纵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波澜壮阔的故事,已经是我们这些“窥探者”最大的幸运。
另外,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也相信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是利大于弊的。只不过,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如何规范AI时代下的版权保护。
好书推荐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极度简洁又精准地刻画人物的描写手法让我倍感惊艳。它有种魔力,就是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莫名重新爱上它。另外在职场生活中有迷茫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女孩们,欢迎蹲我的新书,相信会让大家感受到希望并得到治愈,预计今年年底出版。
王誉蓉来自一个特别的“村落”——中国网络作家村。身为作家,她创作了《爱情已到,请签收》《华妃墓》《上元欢》等多部畅销作品,作品全网点击破百亿;身为工会主席,她是村里325名网络作家最亲近的“娘家人”。
观
点
纸质书的仪式感无法取代
人工智能时代,其实是帮我们发掘出更多阅读的可能性,是在奖赏一直长期深度阅读的人。
我喜欢看纸质书,有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所以加入了这家书店。店里装了一整面墙、五层高的书架,想着一进门就能给大家一种知识的海洋般的震撼感,结果第二天来了个差评,理由竟是“此店书架太高”。我还搞过一次“书菜摊”,把《活着》和活鱼摆在一起卖,获得了卖鱼老板的好评。
当然,我也设想过,和做AI阅读产品的公司合作,比如进到店里的读者可以扫码进入AI推书官的聊天界面,这样就可以和AI推书官就某本书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人工智能出现的好处,是让有阅读习惯的人,打开认知之后,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促使人们去看更多的书。
我做这些事情都是围绕书,让大家对书籍产生兴趣、对阅读产生习惯。随着DeepSeek的出现,我更愿意去设计加强人们体验的活动,比如小型的读书沙龙,与书籍相关的手工体验,甚至旅游体验等。
虽然打理书店不易,但每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书店拿起书,就会重新给我坚持的力量。希望我们的书店成为真实的、有触感的、有温度的文化空间。也希望陌生人你,可以在书店这个场域里,结识更多同好。
好书推荐
霍金的《十问·沉思录》。宇宙学家的大问题,我们生活中的小答案。你会发现科学家是一群极致浪漫的人,他们更明白生命的本质,更懂得生活的可贵。是一本打开认知、颠覆思考,让你燃起对生活热爱的好书。
彦彤是杭州富阳一家名为“合之舍”书店的主理人,前不久她刚刚参加了一场脱口秀比赛,以新人姿态一路过关斩将挺进20强。她用脱口秀的方式调侃道:“有人说文艺青年开店有三大‘杀手’,书店、花店、咖啡店。不幸的是,我们就是一家有花园、卖咖啡的书店。”
观
点
读书是通向世界最好的路
对普通职工来说,关注行业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就是一种培养阅读习惯的方式。
阅读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开始,我只是厂里的一名操作工,不需要技术,每天只管开关设备。后来工厂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仪表。我想要成为仪表维修工,就必须自学相关知识。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刚开始真的看不进去理论知识。现在回望过去,其实比理论更难的,是坚持。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并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就这样,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现在有了自己的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议和我一样情况的职工朋友不要盲目阅读,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结合实际工作,通过实践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汲取知识更便捷了。我经常使用手机APP,在上下班途中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更高效地获取知识。不仅在工作上受益匪浅,阅读还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书推荐
《不忘初心:铸造匠心,驱动创新》绝对值得一读。这本书聚焦于专注、精细、追求、坚持、勤奋、探索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解码”工匠素养与精神。如果你期望实现自我转型与进步,可以从书中汲取力量,找到驱动创新的灵感与方法。
身为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他坚持每天阅读2小时,靠着“啃书”的毅力,一步步改变自己的人生,成为浙江工匠,获评全国工会职工书屋“阅读学习成才职工”。
观
点
找一群爱书之人抱团取暖
网络上的阅读,更趋于私人化。当你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是很有分享欲的。我希望把喜欢阅读的职工聚集起来,抱团取暖,丰富精神世界。
AI技术赋能下的数字阅读确实重塑了我的碎片化时间:我会在上班途中打开手机APP听经典有声书,午休时浏览公众号深度文章。尤其对已读过的作品,AI解读常能提供跨学科视角的新颖解构,成为延伸思考的触媒。
但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效应也促使我更珍视纸质阅读的深度体验。指尖摩挲书页的质感、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空白处随手批注的思维痕迹,这些具身化的阅读仪式让我更愿意置身其中。比如每个周末的书店漫游仍是我的固定“充电时刻”,我觉得这种完整的阅读沉浸感是数字阅读难以替代的。
我们文学社依托企业职工书屋搭建了“纸电融合”的阅读平台:既组织线下读书会进行深度文本研讨,也通过社群分享AI工具筛选的优质书单。特别注重引导职工在快读与深读间找到平衡——用碎片化阅读拓宽知识接触面,以系统性阅读筑牢思维根基。这种双轨阅读模式不仅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更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了阅读作为精神对话的本质价值。
吉野源三郎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找到点什么,什么呢?书中自有答案。
好书推荐
蔡崇达的《草民》。让我们认识了那个叫东石镇的地方和东石镇上的男人和女人们,坚持不懈地活着。如果你此时觉得有点累,那就看看《草民》。或许看完后,再看看蔡崇达的另两部作品《皮囊》和《命运》,这是他的人生三部曲,会有收获的,相信我。
沈烈文是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财务经理、航民文学社社长。她所在的公司有一间总面积达200平方米的职工书屋,里面不仅有“耳机森林”听书设备、“蜗牛云图书”智能平台,还设有茶歇阅览区。她的文学社有二十多名成员,开展读书分享会已经成为企业职工书屋的品牌活动之一。
观
点
让你和我一样,爱上阅读
我们在领读中发现,单纯的读书分享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所以在设计活动时,特别注重互动环节,并遵循三个原则:参与感、愉悦感和获得感。
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很多人都渴望有一个空间,可以静下心来,通过阅读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咱们工会的职工书屋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有一次,一位书友在活动结束后和我说:“海伦,我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根本没时间读书。但参加了工会的阅读活动后,发现原来阅读可以这么有趣,还能让我暂时忘掉生活中的烦恼。”这让我觉得我们的努力真的很有意义。
为了引导职工回归深度阅读,我们组织了不少线下活动。比如举办过“深度阅读分享会”“经典共读活动”,还组织过读书笔记展示活动。很多人通过活动对书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找到了深度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职工书屋也在不断“升级”,比如去年引入了智能听书等AI辅助阅读工具,职工们对这种新工具的反馈挺不错的。
作为领读人,我们会定期收集书友的反馈,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领读内容。去年,我们还组织了5次领读人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领读人的专业素养。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领读活动参与度和书友们的满意度都有了大幅提高。
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领读人的队伍中,一起让阅读流行,让知识传递。通过共读,打破知识的壁垒;通过共讲,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共同成长,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答卷。
好书推荐
这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升技能和能力。无论是提升职业技能还是培养个人兴趣爱好,这本书都能提供实用的指导,特别适合职场人士。
陈海伦是一名瑜伽教练,也是杭州市萧山区职工书屋悦读荟的一名领读人,她把领读人团队称为“超级英雄联盟”:“我们团队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等。虽然大家的职业不同,但都有一颗热爱阅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