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 闻

在浙江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大会上的发言

全国劳模方豪龙发言。记者邹伟锋 摄
全国先进工作者李秦川发言。记者邹伟锋 摄
全国劳模丁卫松发言。 记者邹伟锋 摄

  全国劳动模范代表 方豪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劳模先进,职工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义乌市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豪龙。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李祖村考察,我作为村里的负责人,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了工作;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全国劳模,有幸再次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这样珍贵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共同富裕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我从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毅然放弃几十万的年薪回到李祖村,带领村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水牛角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创客村”。20多年来,李祖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时,称赞李祖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是共同富裕的典范。

  一是村庄整治,筑牢共同富裕基础。环境是发展的基石。我和全村人民一起,结合义乌市“小五化”建设,从整改乱堆乱放开始,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开展整理田头、门头、塘头等“六个头”建设,建造生态公共厕所和污水管道,建设两幢小高层解决村民住房紧张问题,全村新增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实现自来水入户率100%。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去年李祖村年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产业发展,激发共同富裕活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提出利用“传统村落”“绿水青山”等资源优势,吸引年轻创客入驻,目前村内已集聚72家业态、268名创客,创客产业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村集体带头,村民众筹创办“豌荳花乡厨”等特色项目,带动村民就业。联合运营公司打造农创客产业园、美食街等特色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三是共建共享,凝聚共同富裕合力。我推动李祖村与国有企业结对共建,统筹村内文化、创客、土地等资源,构建“党建+和美乡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化“两问大家访”制度,采用“党员十二分制”管理办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有力激发广大党员在美丽庭院建设、路面广场改造等工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增选创客代表参与村庄治理,引入积分制等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是感恩奋进,绘就共同富裕蓝图。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去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李祖村为中心,统筹周边8个村庄成立了“大李祖”共富联盟,主动争取到了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谋划实施了81个强村富民项目。聚焦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新质生产力赛道,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切实增强创客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各位领导,李祖村的蜕变只是“千万工程”牵引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面向未来,我将以此次表彰为新的起点,团结带领“大李祖”共富联盟锚定“千万工程”实践标杆、“共同富裕”示范样板的目标定位,系统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示范答卷。

  谢谢大家!

  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 李秦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劳模先进,职工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李秦川,我和我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相关人才培养,深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实践一线。入行20多年来,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我本人也从一名普通高校教师逐步成长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下面我从三方面汇报实践体会。

  第一是产教融合,创新人才供给适配需求的有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浙江这片热土上,我深刻体会到,唯有将三者深度融合,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我始终致力于面向国家需求和浙江产业发展,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战略为指引,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创新实施“四维能力锻造计划”,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把企业课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的设计图纸在工厂落地生根,让学生从“做题人”变为“解题人”,培养出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联合创始人陈立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中,首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浙江模式,着力破解工程硕士培养“同质化”“唯论文”难题,闯出了一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精准输送人才的新路子,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二是交叉破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服务创新浙江建设的实践中,我倡导组建了“机械+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团队,聚焦高端纺织装备等卡脖子领域,通过技术融合攻坚、场景深度赋能、生态协同创新,推动纺织装备从“单一技术突破”向“系统化升级”跃进,实现了纺织装备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跨越式进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带头破除学科壁垒与制度藩篱,创新实践“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以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更多的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智慧挥洒到科技创新前沿阵地。

  第三是扎根基层,筑牢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我始终坚持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主要抓手,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优化资金链、激活人才链,服务企业500余家,攻克卡脖子技术2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20余亿元。在平阳探索落地全国首单专利“先用后转险”,通过“政府、保险、企业”三方风险共担和高校产权前置开放,破解了高校专利“不敢转”、中小企业“用不起”的困境,该做法获《人民日报》等央媒报道,成为“先用后转”机制的重要实践成果,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市场化风险防控样本。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浪潮奔涌向前,创新浙江的蓝图催人奋进。我将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中彰显更多担当和作为!

  谢谢大家!

  全国劳动模范代表 丁卫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劳模先进,职工朋友们:

  我叫丁卫松,是绍兴柯桥水务集团的一名老焊工。我的手握过几万次焊枪,焊过上万道焊缝,手臂有了机械性记忆,可以在任何位置平稳地焊接。可是今天,我的身体止不住地颤抖,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全国劳动模范,并上台发言,我激动,感恩,更感到责任重大。

  一、激动: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的成长之路

  1991年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我眼中,那个年代考上大学迁出户口吃国家饭,是一个农民一生当中唯一一次跳龙门的机会。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我这一辈子将和父辈一样,所有的可能都超越不了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我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后来,我在马山热电厂做了一名焊工,经过15年的努力,成为厂里第一位高级技师。再后来,我到了绍兴柯桥水务集团工作。又是18年的奋斗,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国技术能手,我省第一个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一线工人。今年,我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全国劳模。

  经历让我相信,技能也能成才。所以2016年儿子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鼓励他到技工院校去,好好学一门技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通过5年的刻苦学习,他成功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焊工项目国家集训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我们家成为全国第一个子承父业并且双双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家庭。

  二、感恩:荣誉背后是无数人的支持

  34年来,我从小学徒到大家口中的“丁高工”;从农民工到全国劳模。一路走来,背后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和支持。是柯桥水务集团这个大家庭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是公司领导的支持让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交流,是工会组织的各项竞赛比武让我不断突破自我。还有,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一起连续几天几夜泡在污水中抢修管道的同事们;收到母亲病危通知书后,在医院衣不解带陪护了几天几夜,却让我事业为重、安心抢修的妻子;披着我那被焊花烫成千疮百孔的工作衣,在学校里骄傲地炫耀“这是我爸爸战衣”的儿子……因为有他们,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三、责任:荣誉是新的起点

  这些年来,我培养了3000多名焊工,技术创新累计创造效益达8000多万元。作为省总工会助力山区海岛县劳模工匠助企服务队的队长,我和队员们在省总工会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送技下企活动,迄今为11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3个、创造效益200多万元、培养焊接技术工人300多人。我带头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0多场次,宣讲对象超过10万人。特别是今年2月,我和儿子一起在清华大学宣讲“父子匠心”,得到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徐留平的表扬。

  我深深地知道,“全国劳动模范”这个称号,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将继续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用手中的焊枪燃亮最美的人生,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浙江工人日报 要 闻 00004 在浙江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大会上的发言
2025-04-30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300000400032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