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香、制香,在一呼一吸间悦己
![]() |
胡倩诗调制的香。 |
■郑宇恒
胡倩诗的一天可用两个字形容:真香。
这个香是古人的香。胡倩诗今年32岁,是一名制香爱好者,平时只要有空,就在家压线香、搓合香珠、做香牌。前不久,她选择将制香作为主业,在金华婺州古城开了一家古法香道店,把古代文人的雅趣搬进现实。
在旅行中学习技艺
工作日的婺州古城虽不如节假日热闹,也能见到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在古街上,从沿街的小店中寻找趣味。
笔者来到胡倩诗的店中,看见里面坐着两个游客。其中一个穿着汉服,正在DIY手串,看起来岁月静好。胡倩诗站在桌边,用力地揉搓一块灰扑扑的泥巴,天气微热,她的额头上冒出汗珠。
“这是根据香方配伍而成的香泥,是用来做合香珠的材料。”胡倩诗说,店中的产品以合香珠为主,全为手工制作,上午揉泥,下午搓珠子是她的日常。
合香珠又称香珠,不需熏燃,属于冷凝香,是合香香品中较为特别的门类。在古代,合香珠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宫廷礼仪和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是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一种体现。
胡倩诗接触香道纯属偶然。一年前,她前往云南旅游,碰巧遇到一位从事古法制香的师傅,出于兴趣,她当即决定将旅行时间延长,留在当地学手艺。
“学会基础的手艺后,我就参考《香乘》《陈氏香谱》《燕居香语》等书中的记录,结合现代的流行要素琢磨香方。”胡倩诗介绍,古法制香讲究“君臣佐使”的原则,需通过不同香料的合理搭配,创造出层次丰富、和谐宜人的香气。
在店中可以看到,制作好的合香珠分门别类放在密封罐内:黑水招财香、梦灵香、二苏旧局香、南朝遗梦香……每款合香珠的味道不同,且各有含义,如二苏旧局是当代香学家陈云君创造的香方,表达了对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怀念,致敬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成就。
学香的背后是慢工艺
在大众的印象里,香道是精致生活的表现,但了解制香的过程后,才得知这份精致来之不易。如合香珠的制作工艺就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材炮制、阴干打粉、配伍黏合、捶打发酵、手作成珠、打磨抛光等多个步骤,除打粉环节外,其他步骤均需手工制作,难以通过机器实现量产。
为了购买满意的香药,胡倩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磐安的中药材批发市场逛一逛,并根据香药的特点用不同方式进行炮制,她举例:“白芷要用盐水浸泡,再用文火焙干;松塔含油脂量比较高,需要和绿茶一起煮,去除其中的酸涩味,再放在太阳下晒干。”
将炮制好的香药打成120目以上的粉料后,就可以根据香方进行配伍,并揉制成香泥。
“香泥比面粉更有韧性,所以在揉的过程中,要反复折叠,并且用掌根发力。等撕开香泥,看到中间有拉丝的感觉,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胡倩诗手上的那块香泥揉了40分钟左右,撕开后已有拉丝感,继续揉至表面光滑后,就放入一只小塑封袋中醒泥两个小时。
将醒好的香泥按照固定的克重切分,搓圆后放入模具中,并用钢针穿孔,脱模后放置在一旁阴干,等待7~10天,就可以进行打磨。
“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珠子的情况,所以我挺担心梅雨季节,到时候要想办法不让珠子长毛。”胡倩诗说。
粉料能够揉在一起并脱模成形,是因为有楠木粘粉、水麻皮粘粉等“黏合剂”的存在,在更改粘粉比例后,梳子、簪子等产品被制作出来。
“比较常见的是将合香珠挂到簪子上,作为装饰,直接用香泥做簪子的比较少。”今年年初,胡倩诗用合香珠的配比材料制作簪子,由于粘粉比例过低,脱模后手轻轻一碰就碎,后经多次调整,才找到稳定的配比。
分享制香是快乐的过程
刚学会制香时,胡倩诗不追求做得好看,只是少量做一些,给自己和朋友佩戴把玩,后来有人提出想要购买,让她产生开店的念头。
“我是一个享受慢慢做手工的人,这个过程会让我感觉很治愈。开店能提供一个DIY的场所,大家可以来店里设计好看的合香珠手串,也可以体验制香的全过程,了解这种‘行走的固体香水’。”自4月初开业,胡倩诗接待了来自杭州、济南等地的游客,有些制作好没时间等待阴干的,她就帮忙打磨并邮寄。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合香珠售卖,让刚入坑的小白挑得眼花缭乱,胡倩诗说:“天然手搓合香珠的香气清淡,颜色不会过于鲜艳。平时注意养护,尽量不要碰水,若长时间不佩戴,可以放回密封袋中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