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文化宫

劳动——时光淬炼的文明星火

  ■黄红彦

  日历翻到四月的最后一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脚步便近了。这个节日像一枚青铜铸就的勋章,在岁月长河里始终闪耀着质朴的光芒——它是对所有默默耕耘者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类永不停歇创造精神的庄重致敬。

  记忆中的长辈们,将劳动镌刻进骨血。父亲的工装裤永远沾着洗不净的机油印,母亲的围裙兜着四季的菜蔬清香。即便到了假期,他们仍要回到乡间,在田垄上弯腰播种,在菜园里挥汗除草。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背影,在晨光中拉出悠长的剪影,成为我们关于劳动最原初的图腾。那时的我们蹲在田边,看他们熟练地翻土、育苗、灌溉,双手在泥土里翻飞如蝶,才懂得劳动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童年的劳动裹着糖霜。我们在田埂上追逐蚂蚱,将蒲公英的冠羽吹向蓝天;在秋收后的旷野里拾麦穗,用枯枝搭起烤地瓜的土窑;冬日里帮大人扫雪,小手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这些被称作玩耍的时光,实则是劳动启蒙的第一课——我们在触摸土地、感知四季中,懂得了粮食的珍贵,学会了用双手创造快乐。那时的“五一”,劳动是沾着青草香的童年勋章。

  当我们带着长辈的叮嘱走进城市,写字楼里的键盘声取代了田间的锄头响,手机屏幕上的工作群取代了村口的炊烟。我们在数据报表间穿梭,在会议与方案中奔走,指尖在键盘上敲出的代码、在屏幕上画出的设计图,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耕耘?有人说,我们的劳动少了“泥土味”,但写字楼的灯光与田野的星光同样璀璨——每一代人都在用时代赋予的工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劳动史诗。

  人类文明的阶梯,从来都是劳动者用双手搭建的。从原始人打磨第一块石器,到现代人操控智能机械;从敦煌壁画上的耕织图,到航天飞船里的操作界面,劳动的形态在变,但其内核始终如一: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担当。就像长辈们在土地上播撒种子,我们在城市里播种梦想,不变的是那份脚踏实地的热忱。

  如今,再看“五一”节,它早已超越了节日本身。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劳动者的剪影;它是一道光谱,连接着过去的耕耘与未来的希望。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在图纸上画完最后一道线条,在讲台上说完最后一个知识点,这些看似平凡的付出,都是对劳动精神的最好传承。

  劳动的勋章,从来不是挂在胸前的装饰,而是融入生命的年轮。长辈们在土地上留下的掌纹,我们在屏幕上留下的指纹,终将在时光的淬炼中,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星火。这或许就是劳动节最动人的意义:它让我们懂得,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只要心怀热忱、勤恳付出,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对世界最美的馈赠。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2 劳动——时光淬炼的文明星火 2025-05-01 浙江工人日报2025-05-010000200017 2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