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品生活

保洁员的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个隔间”

  ■主持人:张浩呈

  工具间、配电房、楼道……在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一扇你不常推开的门背后,“藏”着一群人的“小天地”。近日,“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话题持续占据社交平台热搜榜,网友上传的多组实拍照片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直观呈现了城市保洁群体的生存困境——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大堂与洁净明亮的商场走廊背后,那些缔造美好环境的劳动者,却不得不在卫生间逼仄的隔间里蜷缩休憩。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一线保洁员的规模达到数千万,但长期以来,因保洁员的用工方式等复杂因素,劳动法赋予他们的休息权不易得到落实。谁来保障他们的休息权?来看老大哥怎么说。

  “最后一个隔间”差的不是钱,是心

  本报评论作者郭元鹏: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的守护者,保洁员群体维系着现代都市的日常运转。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公共场所未设置专门保洁休息室。当我们在空调办公室享用下午茶时,这些城市美容师却连基本的尊严空间都难以获得,这样的现实拷问着社会的公平底线。

  相关责任主体必须履行其法定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休息场所。然而现实执行中,劳务派遣制度成为用工单位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层层转包导致保洁员沦为“权益孤儿”。当保洁员主张休息权时,用工方常以“非正式员工”为由推诿,这种制度性歧视亟待破除。

  改善保洁员工作环境并非技术难题,关键在于管理者的价值排序。劳动监察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的用人单位实施联合信用惩戒,就像当年推动“农民工讨薪”问题解决那样,形成维护劳动者尊严的舆论声势。

  从更深层看,这场关于“最后隔间”的讨论实质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必答题。城市文明的高度,恰恰体现在对最基层劳动者的关怀上。当一个地方、一家企业把劳动者尊严纳入价值体系,“厕所隔间”的困局终将破解。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应该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

  别让保洁员的休息权,在城市缝隙中“蒙尘”

  本报评论作者左崇年:休息权是写进法律的劳动者基本权益,更是维系尊严的生命底线。每天弯腰清洁2000余次、站立作业超12小时,长期高强度工作已让保洁员群体成为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

  保洁员的身影遍布城市各处,从校园到商场,从写字楼到医院。在高校,教学楼保洁员常无专属休息处,只能在走廊短暂倚靠,甚至蜷缩于厕所隔间;商场保洁员工作10至12小时,一人常负责两层楼,高强度工作让他们无暇休息,即便有休息地,也位置不佳、环境恶劣。

  保障保洁员休息权益是城市文明的体现。深圳试点“劳动者港湾”,上海将改善一线职工休息室纳入民生工程,说明保障休息权益并非难事。

  城市的温度,在于能否看见每个劳动者的艰辛。当我们为写字楼的玻璃幕墙锃亮如新赞叹时,也应关注擦拭玻璃的那双手是否得到休息;当我们为商场的整洁环境感到舒适时,更应思考保洁员是否有一方温暖的休憩之地。保障保洁员的休息权益,需要用人单位转变观念,需要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更需要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洒满公平与尊严的阳光,让每位劳动者都能体面地劳作、安心地休憩。


浙江工人日报 品生活 00003 保洁员的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个隔间” 2025-05-01 浙江工人日报2025-05-010000300024 2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