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昭从车工到全国劳模的奋斗之路——
23年破解“中国智造”的匠心密码
![]() |
查昭今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
记者胡翀报道 23年前,在浙江玉环一间铁皮搭建的磨刀房里,近视的查昭将脸贴在发烫的机器上观察刀具纹路,鼻血滴落也浑然不觉;23年后,这位湖北汉子带领团队斩获80余项国家专利,站上了全国劳动模范领奖台。他用“笨功夫”与“巧创新”写就了新时代工匠的传奇人生。
2002年,职校毕业的查昭因温州企业临时变故,“意外”与玉环结缘。“车工要会磨刀,刀刃的精度是做好一个产品的前提。”初来乍到的查昭为了尽快掌握车工技术,一边恶补理论知识,在笔记本里一点一点构建起机械加工的底层逻辑,一边泡在磨刀房实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让指尖充分感受每一次打磨传递出的最细腻的触感。铁皮棚夏日温度超50℃,金属粉尘常呛得他涕泪横流,但他总把磨刀机当镜子贴近观察,导致鼻血频流。
多年坚持,让查昭叩开了浙江万得凯流体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得凯”)的大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我们老板本身就是从车间主任岗位出来创业的,他是一个比较痴迷技术的人,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单位研究技术、改进工艺的氛围特别好。”
2011年,万得凯开始生产一种新型材料的无铅铜阀产品,但加工过程中刀具发热、断刀严重。“一天只能做个三五百个,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都受影响。”经过仔细观察和反复测试,查昭发现无铅铜粘刀的本质是排屑不畅。找到症结,还得琢磨出解决的办法,查昭连续在磨刀房待了一个多月,和车间老师傅们一起讨论,最后根据电风扇散热原理,自己磨制出钻头和正反两面凹形锥度槽的刀具,不仅解决了无铅铜加工时的难题,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项技术的突破,使近三年刀具的损耗费用节省了228万元,现在我们每天能稳定生产5000个左右。”万得凯生产计划负责人皮常青激动地说。
“一个问题不解决,他吃饭都提不起精神,满脑子想解决方案。”这份执着,被同事们看在眼里。别人眼里的皱眉、挠头,对他来说却是快乐的来源。“我喜欢去挑战一些新的东西,当我想把一样东西学会的时候,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2012年,为了打开国际销售市场,万得凯开始研究一种符合美标无铅铜的配方及加工方法,查昭被委以重任。“抗脱锌不达标,影响产品的抗腐蚀性能,产品的使用寿命就会下降。”对机械专业的查昭来说,面临的是跨领域的热处理知识、化学知识,“从书本现学、翻专业资料、请教行业专家。比如温度对产品的影响,我们就10℃10℃地调,反复试验、记录、分析,可以说是用了‘最笨’的办法来找到最优解。”2000多次实验调整炉温与时间参数,让“摸着石头过河”的查昭与团队终于迎来胜利。
如今,查昭已经是万得凯质量改善提升组组长,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由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有7项,行业标准6项,主持新攻关项目获发明专利10项,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累积创造产值19.62亿元,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2023年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也为他带来了浙江省劳动模范、首届浙江省新时代突出贡献浙派工匠、浙江省高技能领军人才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在生产的参数情况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难题?”在站上全国劳模领奖台的那一刻,查昭除了内心的激动,还放心不下目前正在攻关的新材料3D打印技术。在他看来,这每一个难题和瓶颈的突破,都是一线劳动者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铿锵誓言:每一次刀具与铜阀的碰撞,都是中国智造版图上永不熄灭的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