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职工去哪儿?
衢州市常山县总工会下好援助“三手棋”应对新挑战
■供稿:衢州市常山县总工会
随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快,以现代化、自动化装备代替人力操作,成为制造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那么机器来了,人怎么办?在面对“机器换人”导致的职工下岗问题时,衢州市常山县总工会下好援助“三手棋”,积极应对“机器换人”新挑战,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基本案情
常山县双明轴承有限公司系该县传统制造业企业,成立于2002年7月,企业一度有职工近200人。2023年,该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施了“机器换人”项目,导致一批年龄大、竞争力弱的职工被迫下岗。企业提质转型期间,如何妥善安置职工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关键时刻,企业工会向常山县总工会寻求援助。
处理过程
下好稳定职工“先手棋”。
接到诉求后,常山县总工会充分发挥“法律帮帮团”作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邀请“1+1”专业律师团队、劳动争议调解员,立即投入到该项工作当中。当年8月9日,组织帮帮团律师及该企业工会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该企业职工安置事宜及职工诉求并研究对策;同时委托帮帮团律师全程提供法律援助,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助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县总工会、企业工会及帮帮团律师的多方努力,经过多轮协商,企业最终出具职工安置方案:再上岗职工给予带薪培训,培训后不符合上岗标准的进行调岗;对下岗职工,依法给予相应补偿。同年9月11日,该企业与下岗职工签署补偿协议,矛盾得以化解,未发生仲裁、诉讼等情况。
下好转岗服务“关键棋”。
通过帮帮团律师、企业工会主席与企业人事部门沟通协调,转岗就业职工可带薪求职1个月。在此期间,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转岗就业职工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培训后不符合上岗条件的职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向当地同行业和其他行业推介企业转岗职工就业;针对有困难未就业人员,常山县总工会积极协同人事劳动等部门,为企业转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下好健全保障“精准棋”。
为切实加强职工技术本领,常山县总工会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以“点单式”“精准式”培训模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特点的职工,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岗前、在岗、稳岗、转岗培训,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促进产业链和职业技能培训链的有效衔接。并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的形式,筛选出实践经验足、技艺水平高的企业导师承担带徒任务,15名职工顺利通过培训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经验分享
突出隐患排查,法律援助服务尽量“早”一些。
针对轴承、纺织、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偶尔发生的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依托职代会、厂务公开、工资集体协商、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排查、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和企业职工队伍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排查化解等载体,做到第一时间排查,第一时间化解。截至目前,已走访企业129家,签订集体合同74家,签订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排查表74份,指导“职工议事”235次,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创建了和谐劳动关系,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突出宣传培训,法律援助服务力求“细”一些。
全面加强法律知识指导,依托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组建“法律帮帮团”,由帮帮团小分队入企业、走社区、进校园,创新开设“小喇叭空中课堂”,通过班前十分钟、职工大讲堂、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开展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法治宣传6场,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10期,接受职工群众法律咨询147人次,有效提升了职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确保职工能用正当途径表达合理的诉求。
突出部门联动,法律援助服务努力“深”一些。
由常山县总工会牵头,多部门参与配合,组建了一支有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争议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会干部参与的法律援助队伍,构建了由司法局、法院、矛盾调解中心、妇联、团委、残联等单位组成的职工维权服务大方阵,进一步拓展了工会法律服务半径,浓厚了“维权找工会、服务找娘家”氛围,增强了工会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