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艺范

织机声里查分数

  ■杨晓杰

  我是2012年参加高考的,我所在的高中每一届高考生600余人,但能考上大学的不足40人。在老师们眼中,每一个能在乡下考上大学的学生,就像是在贫瘠土壤里倔强生长的野花,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是美丽的。

  那时网络已经流行,可从官网查询高考成绩。父亲为了让我能顺利查到高考成绩,赶在出成绩前几天,带着我坐上公交车去县里买电脑。回来的路上,父亲扛着电脑桌、电脑主机,我拎着其他零件。

  那些年,父母都在家中织布。夏夜闷热,织机却不知疲倦地隆隆震响,如同低沉的雷声不绝于耳。

  通知是晚上十点出成绩,我九点半便开始端坐在电脑前,屏幕的蓝光幽幽地映着我的脸,我屏息凝视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十点整,我反反复复刷新网页,却怎么也显示不出来,甚至于出现网络错误。我想肯定是网络拥挤了,不如再等一会。直到晚上十点半,班级QQ群里突然跳出班长信息,说:“成绩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班长648分的信息。而那一年理科第一批控制分数线是593分,第二批是433分。看到班长信息后,我立马再次打开查询成绩的官网,这一次没有丝毫卡顿,直接跳出来了成绩——535分。

  看到这个成绩我略显失望,迟钝了片刻,可QQ依旧不停地闪烁,我很清楚,好朋友们定是想问我考了多少?我迟缓地一一回应着,屏幕上数字纷飞,有人欢喜,有人悲伤。

  次日清晨,我照例早早起床准备出门做暑期工,好给自己挣学费。父亲早已在织机旁劳作,他停下手里的活,抬眼注视着我脸上尚未散尽的倦怠和失落:“考得好或者不好,你都是准大学生了,强过我,别不开心了。”父亲像是能看穿我的心思,没有直接问我成绩,而是递给我一片西瓜。我记得很清楚,父亲当年因家里贫穷而没有继续念书,最终一生困顿于田垄与织机之间。

  我接过西瓜,走出家门。六月的江南正值梅雨季,薄雾氤氲,路上行人稀疏,我的脚步却一步一步踏得坚实。

  后来,我又通过努力考上研究生,坐进研究生院的教室。在教室窗外,阳光明亮地洒落进来,而那一刻,我却仿佛看见无数个父亲的身影,他们在田埂上、在织机旁沉默地挥汗如雨。是父亲用筋骨撑起一方小小天地,只为托举我走向一张更广博的书桌。

  高考之重,曾压得多少农村子弟在夜里喘息辗转;那考卷铺展的,分明是几代人如牛负重的辛劳与灼烫的期望,然而人生并非只有一条窄路通向光亮。

  高考既非人生的起点,亦非人生的终点。真正的命运之途,始于成绩揭晓之后才迈出的脚步。只要行走不息,便能以自己坚实的足迹为墨,在辽阔尘世上写出无穷尽的前程。

  (作者系钱杭江医药科技(嘉兴)有限公司职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浙江工人日报 文艺范 00003 织机声里查分数 2025-06-27 浙江工人日报2025-06-270000300028 2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