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品生活

那里面装着

尚未拆封的人生

你家娃的“入学请柬”,可能是温州制造

  ■许雅晶

  眼下,高考战鼓方歇,一封封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录取通知书正从温州龙港启程,飞向全国高校。不久的将来,这些录取通知书,也将从一纸通知变成许多人的青春梦想“入场券”。在这些设计精美的通知书背后,还凝结着浙江晴耕雨读实业有限公司全体职工三个月的匠心淬炼。

  每一份通知书都独一无二

  浙江音乐学院的通知书堪称“纸上微型建筑”,初看仅是一纸素笺,抽拉两侧帷幕,一座三维立体校园便在掌心徐徐展开——四层镂空纸雕层层递进,还原校门、音乐厅等标志性建筑,这种“开合见乾坤”的交互设计,让新生未入校门,便能感受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通知书则是一片“星辰大海”。它以“北航蓝”为底色,通过亚克力板的叠加呈现少年仰望星空的身影、飞机冲破云层的瞬间、火箭问鼎苍穹的轨迹等画面,共同构成一幅壮丽的逐梦苍穹图景。

  “每一份通知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该公司董事长林开芬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这种“入学请柬”的仪式感,对设计创意要求越来越高。每年4月份起,公司便开始与高校对接设计打样、确认方案,从概念图绘制到材料工艺论证,到文化符号提炼,每个环节都经历数次调整。

  “今年,公司与五六所高校展开合作,所有订单在7月前全部完成交付。”林开芬说。

  从“一纸通知”到“文化名片”

  一张录取通知书,承载的是十年寒窗后的梦想启航,也是文化的传播与邂逅。

  1995年,当林开芬收到浙江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那还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铅印纸,上面寥寥数语,记录着她的名字与录取信息。彼时的她,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张“入场券”的制作者,为万千学子重新定义这场启程的仪式。

  2013年,在印刷行业从业多年的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凭借对纸张与包装的文创深加工,公司逐渐在业内站稳脚跟。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形成包装、本册、布包袋三大生产线,覆盖纸、布、木等多种材质,也具备了立体结构、激光雕刻等复杂工艺的实现能力。

  正是这种多元材料与复合工艺的融合能力,吸引了浙江音乐学院主动抛来橄榄枝。2019年,校方有关负责人找到林开芬,希望突破传统录取通知书的形式,融入立体工艺与校园文化元素,打造一份真正具有仪式感与艺术气质的“入学请柬”。

  接到订单的那一刻,林开芬不禁回想起多年前那个攥着铅印纸、满心欢喜的女孩——那份来自青春与梦想交汇点上的喜悦,至今仍让她动容。“我们要把这份‘欢欣’保留下来,做成学子们愿意珍藏一生的记忆。”她说。

  她介绍,过去录取通知书制作简单,高校通常自行完成即可,但如今,随着各大高校对入学仪式感的日益重视,通知书已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成为连接新生与大学文化的第一扇窗。

  很快,具有立体结构、可收藏的艺术价值、可延续的文化记忆的“升级版”录取通知书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嘉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抛来订单。

  “六年来,我们参与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制作,见证了越来越多高校对入学仪式感的追求——从平面到立体,从铅印纸到亚克力,不只是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递。”林开芬说。

  “印”出奇妙缘分

  在录取通知书的制作过程中,也“印”出了奇妙的缘分。

  在公司干了7年的员工老林,去年儿子小林高考,负责制作高校录取通知书的他,便常常给儿子看自己制作的成品,希望以此激励孩子考取更好的成绩。

  当录取结果揭晓的刹那,老林在车间角落红了眼眶,儿子考取的嘉兴大学,正是自己团队倾注心血的项目。他翻出设计图稿,指尖抚过通知书上嘉兴大学的剪影,仿佛触摸着儿子未来的轮廓。

  虽然最终因为校区不同,儿子没能收到爸爸亲手参与制作的那一份通知书,但那一纸设计稿,早已成为老林心中最珍贵的“录取信”。

  “印证现在,刷新未来。”浙江晴耕雨读实业有限公司的座右铭道出了小林和千千万万学子的心声。

  当冰冷的纸张被赋予文化温度,当印刷机唱响品牌之歌,“晴耕雨读”书写着属于中国制造的浪漫叙事。而那些飞向全国的录取通知书,终将成为一代人关于青春、梦想与文化的集体记忆。

  在笔者离开前,最后一批通知书被打包装箱,这些满载期待的“邀请函”即将启程。另一边的车间里,老师傅们已铺开新的图纸——那里有尚未拆封的人生,也有等待被点亮的远方。


浙江工人日报 品生活 00003 那里面装着

尚未拆封的人生
2025-07-02 浙江工人日报2025-07-020000300024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