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范师兄王立江
通讯员刘道亚报道 先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从销售职员到自主创业,在污水处理与滤膜技术领域深耕20年,杭州碟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江用“膜”法开启了创业故事。
着“膜”,让家乡的水更清
2001年,来自绍兴的王立江踏入浙江工商大学,开始系统地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
“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为我打开了环保领域的大门,丰富有趣的校园活动让我学会了‘沟通的艺术’,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最可靠的创业伙伴。”当时的同门校友,在毕业十年后组成了“碟滤”公司的创始人“三剑客”。
“行业中有一句俗语,一入‘膜’便‘着魔’。”王立江说,自己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水处理中心从事滤膜领域的销售。“薄到只有几纳米的一张滤膜,能高效处理垃圾渗滤液、攻克环保领域的难点,有效处理垃圾填埋场产生的难降解的有机废水。”随着社会对环保概念理解越来越深入,对污水治理的需求和标准越来越高,膜成为了环保领域应用广泛的重要过滤材料。
而从国企到私企,从销售职员到部门经理,再到膜事业部的经理,王立江对于污水处理和膜领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所有的经历,似乎都推着我向前走。”看到滤膜技术应用领域广阔的市场需求,自主创业的念头逐渐成熟。
琢“膜”,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使用的大多是进口膜,造价高昂,生产设备也受到国外的垄断。”王立江说,随着环保应用越发广泛,如何能实现自主生产,成了他心中的“头等大事”,下定决心与创业伙伴们一起,尝试自主研发膜的生产设备,从零开始,跨专业攻克技术难题。
“最早我们做出的膜产品外观看起来不错,但应用起来却‘到处漏水’。”从环境工程到机械力学、流体力学,再到材料学,这么多陌生领域的难题,都需要逐个破解,王立江回忆研发阶段,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
经过四轮产品调整,王立江团队终于成功生产出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滤膜。“这只膜里面有近100个零件、超200个装备控制点,都是我跟我的团队,一个一个试出来的。”对10年前产品的技术细节,王立江仍然如数家珍。
“膜”炼,浙商精神以诚为本
公司蒸蒸日上,订单量激增,新的问题却随之而来。
“我们要求所有的盘片一律用全新的料子,但还是有供应商动了小心思,在盘片中加了边角料、回收料。”王立江回忆2017年公司遭遇的供应链管理的危机,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王立江马上与合伙人展开调查,很快锁定了问题产品的批次。如果承认产品的质量问题并承担后果,需要承受近一千万的损失,再加上中途更换供应商制作新产品,经费投入进去是否能一次成功也是未知数。
“这是一笔良心账,我们是第一批做国产膜研发的公司,很多客户更不懂其中的原理。”在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王立江决定主动站出来,为客户免费更换产品。更严格的品控和更强大的供应链,使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新一代产品的质量,都提升了一个台阶。赢得客户的信任的同时,也为公司赢得了更长远的发展。
研“膜”,学长引路加持满满
“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回顾自己的创业过程,王立江说那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对于年轻人的成长,王立江也始终放在心上。2020年起,他与母校浙江工商大学共建特种膜分离研究院,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为母校学子搭建更好的平台。每次校园招聘会,都能看到“碟滤”的身影,为师弟师妹们提供就业岗位。“在校系统学习水污染控制、膜分离技术等课程掌握的专业知识,让我在面试时自信满满。”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张太城,已经作为销售工程师,顺利开启职业生涯。
如今,杭州碟滤科技有限公司的滤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而且公司研发的滤膜产品远高于欧盟标准,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未来,王立江将继续拓展滤膜技术的应用领域,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市场,为更多行业提供环保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