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三代”开辟“万里丝路”
![]() |
○陆晓芬
刚结束一季蚕宝宝,湖州寻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费雨莹近日暂停了蚕房“营业期”,准备做设备改造升级。盘算2024年的收成,费雨莹笑着说还不错,更为骄傲的是自家蚕桑机械技术模式获评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
“蚕三代”放弃大厂高管回村“继承家业”
费雨莹是位“蚕三代”,小时候,奶奶采摘桑叶、侍弄小蚕的情景常涌现脑海。奶奶是村里的养蚕能手,爸爸走南闯北买卖生丝,是改革开放初期接到最早一批外贸订单的人。耳濡目染中,蚕桑成为她终生牵挂的乡土情结,那是家乡的印记、文化的根脉,也是肩负的使命。
蚕桑曾经是江南地区独有的产业,随着“东桑西移”和经济社会变迁,蚕桑行业在江浙一带逐渐式微。但纵观全国,蚕桑业依然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蚕业第一大国,我国的蚕茧、生丝产量均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17年,看到前景的费雨莹决定放弃高薪的金融职业、大厂高管不做,回村“继承家业”养蚕宝宝。对于这个抉择,她身边的朋友很是不解,父亲却举双手赞成。
“对症下药”,开启工业化养殖模式
费雨莹盘算了传统养蚕法,1张蚕种需要占地40平方米,2个人至少需要起早贪黑劳作1个月。即便养蚕效益可观,但传统蚕桑业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青黄不接成为痛点。
痛了那就治!费雨莹找到省、市农科院专家,“对症下药”,在采桑和养殖上做“减法”,提高效率。首先桑树要改良,在省、市农科院支持下,费雨莹引进了桑树草本化栽培技术,不同于瘦长的传统桑树,草本化桑树就像一棵棵长势规整的小矮树,便于机械化采摘。其次,40平方米能不能养更多蚕?费雨莹想到工业化养殖模式,让“蚕宝宝上楼”。
想法对路了,但落地需要适宜的科技设备,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设备。正巧,费雨莹的父亲是个“科技控”,尤其擅长机械改造,文科出身的费雨莹也投入到自学中。两个人废寝忘食地“蹲”在科技改造、设备研发中。
随着多层循环大蚕饲养机、自动化桑叶采摘机等黑科技上线,他们先后拿下11项国家专利,发布2个地方标准。与传统饲养方法相比,该蚕桑机械技术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亩增效益2000余元,单位面积蚕室的饲养量提高5倍。
在费雨莹的手机视频里,一边是恒温恒湿的养殖车间,一批批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被置于“楼层”中,机器轮番自动喂食桑叶;另一边的生产车间里,雪白的蚕茧像瀑布一样从传输带上倾泻而下,生产车间外,采摘机30分钟能快速采摘750公斤桑叶,1分钟送到车间里……机械化采桑、工厂化养蚕,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桑叶采摘上的人力高度依赖。满负荷作业的话,车间里的蚕宝宝可以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
目前,这一科技“套餐”已经走进江西、广西、新疆等地,也带到老挝等国,给当地农户带去效益。“这条‘万里丝路’才开始,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下去。”费雨莹说,湖州是起点,一路往西,这是她想走的“丝绸之路”,她要把湖州蚕桑的科技、技术和理念卖到世界各地。
不断创新,深挖农业文化宝藏
生产端解决了痛点,费雨莹开始琢磨消费端。“生产蚕茧是带动中下游产业的关键,前端是养蚕,后端则是由其延伸出来的产业链。”她说,一方面她玩“跨界”,抓住国潮风口,设计开发蚕桑产品,在旅游景区开了6家门店,时尚与古典结合的包包、丝巾等广受热捧;另一方面,她拓宽蚕桑产品应用领域,同步开发了桑叶茶、桑叶食品、医药用品等,让蚕茧的生物科技价值不断增强。
“我还卖数据呢!”费雨莹笑着说。2023年,她和江苏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全程采集蚕宝宝生长过程肽含量,数据提供给生物科技公司,作为其基础研究的数据支撑。
宝藏不止于此。桑基鱼塘是湖州市唯一一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蚕丝在江南的传统产区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湖羊、水稻等构成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目前,费雨莹正带着年轻团队设法找到创新方式,最大化保留其文化和价值,“更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赋予农民新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