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老宅那杆秤

  ■张升航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衡量工具,杆秤就像从上世纪走来的老者。从十六两秤演变为十两秤,见证的是劳动人民在从商品交换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的完整过程,也助力了一批又一批生意人顺利达成交易。

  那时,他们只需带上一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架势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年迈的它逐渐被电子秤等智能化产品取代,慢慢退出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老宅带来的这杆秤,由一根木制的带有“星花”的秤杆、秤砣、提纽以及铝盆组成。秤杆两头都用铜皮包裹着,其上安置着三个提纽,两个在上,一个在下。下面的提纽连接着秤盘(钩),称时挂重物或放盘里用;上面的两个提纽分别系着麻绳或尼龙绳,方便用秤时提起,代表着不同的重量标准。

  看着这杆秤,脑海中不时浮现奶奶曾和我说过的那些故事。她告诉我,在她小时候有一种十六两秤,也叫十六金星秤。据说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同组成,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并且规定十六两为一斤。其中,前七颗星代表北斗七星,犹如高悬于人们心中的明灯,告诫人们在用秤称重时,心中要有方向,切不可被钱财所蒙蔽,要明辨是非;中间六颗星象征着南斗六星,告诫人们用秤的时候要心居中正,不可有丝毫的偏斜;最后的三颗星则代表着“福禄寿”,不仅仅蕴含着吉星高照、称心如意这样美好的寓意,更是对规范计量活动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秤杆上的“星花”也有讲究,不能用黑色,必须是黄色或白色,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警示人们:经商做生意一定要公平公正、刚正不阿,绝不能有黑心之举。

  记得小时候,奶奶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东西虽不多,可生意却一直十分红火。我想原因就在于奶奶手中的这杆秤,称出的不仅仅是商品的重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每逢春节来临,买年货的乡亲们便会把柜台围得满满当当。有来称点白砂糖的,也有来买花生、瓜子的。奶奶总是热情地招呼着,让大家先尝后买。乡亲们边品尝边唠嗑,觉得满意了便你捧一捧瓜子、我抓一把花生放在秤盘上,放完还不忘说声“要给足秤哦”。奶奶则会爽朗地回应道:“放心吧,只多不少”。

  奶奶的拇指总要从“福禄寿”三个大星处起数。不管是称白砂糖,还是干果,秤尾都要翘得比喜鹊尾巴还高,她说“秤平斗满不亏心”。“一斤二两足得很。”称完重后,她习惯性把秤杆横到乡亲们眼前,只为让大家买得安心、踏实。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要赊账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乡亲来购买,奶奶总有一颗如菩萨般慈悲善良的心肠。每次称完后,她会趁着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再悄悄地给添上一些。儿时的我常伏在褪了漆的柜台上,看奶奶眯着眼调节杆秤的平衡,直到秤砣麻绳与某颗星子精准咬合,就像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那画面里,满是奶奶的善良和生活的质朴气息。

  如今,农贸市场里的电子秤闪着冷光,一块九毛八一斤的标价能精确到分厘,可当我再看着这件老物件,摸着被岁月侵蚀的秤杆时,竟有些唏嘘。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却再也称不出当年铜星子间的暖意。

  这一刻,锈蚀的秤砣在掌心发烫。原来,最精密的刻度,从来都嵌在人心那道看不见的准星上。

  (作者单位: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老宅那杆秤 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