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一起学

《壹见》如故亦倾心

  ■陈佳露

  在我看来,文本可谓是凝固的生命体验,写一篇评论,无异于闯入作者的生命,然而这也许会是友好的交谈,也许是一种入侵。但不论如何,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秉持一份虔诚的态度——用心灵去写作,那么这个评论就是有温度的,陈羽茜的《壹见》,就是这样一本带着体温的书。

  人物书写最能洞见评论者的功力。陈羽茜处理王国维传记时,跳脱了传统年谱式铺陈的桎梏,笔触老练。陈羽茜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她内心对于这个人物的某种期许或者是她所推崇的这个人物身上的精神点:淡泊名利、静心钻研。这种具有温度和个人特色的二次创作,也让我们可以在不同时候走进同一个人的人生片段,这也许就是文学的自由。

  每个评论家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这种独特性是非常珍贵的。然而我仍然觉得针对不同特色的文本,评论家要展现出自己独有的“味觉”。比如说她在评徐迅雷的《杭城明星闪耀时》,精准捕捉到作者将城市书写从地标符号升华为文明载体的努力。六个维度如同六棱镜,折射出杭州从历史纵深到当代肌理的全息影像。更可贵的是,她将评论化作二次创作——既用徐迅雷的眼睛重读杭州,又以自己的心灵重新诠释,这种双重透视使评论具有“继承的浪漫”。正如煲汤需存原味,她的文字始终守护着原著的精神内核,却在火候掌控间赋予新的滋味。

  面对文本,宏观上需要把握核心框架,微观上也需要钻到语词的缝隙中去感触。这种敏锐性,我觉得是作为一个评论者最为稀缺的能力,但陈羽茜做到了。在评《王者的独白》时,她这样写道:《王者的独白》通过叙述帝王的经历和独白,让我们看到“王者”身为普通人的烦恼、希望和无奈。正是这些真实躺卧在历史长河中幽微、隐秘的褶皱,架构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经络、骨架与气血,成为当今文化积淀的一部分。这种解读,既见文明长河的壮阔,亦饱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悲悯。

  归结而言,陈羽茜擅长在文本细枝末节处切入,带着用心灵写作的诚意来和作者与作品进行亲切交谈,所以创作也变为艺术的现场。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文字温润而不张扬,往往能从寻常处找寻到惊喜;她的谋篇布局精致而不刻意,不似迷宫却又叫人千回百转……故而,读完齿颊留香,叫人一见如故亦倾心。


浙江工人日报 一起学 00003 《壹见》如故亦倾心 2025-02-27 2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