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孔生春 柔指问脉
民乐名医陈滨海的跨界仁术
![]() |
![]() |
扫一扫,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
记者寿慧桢报道 学生时代曾是校民乐团领队,工作后牵头成立院民乐协会,竹笛、箫、葫芦丝、陶笛、埙、古琴等乐器样样精通。80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华医院)主任中医师陈滨海,不仅是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还是位才艺大咖,一位用传统民乐文化浸润病患心灵的灵魂医者。
约定中午11时30分的采访,延宕至午后方启。陈滨海的诊室外,上午最后一位胃部肿瘤患者和家属依然坐着,手中紧攥着药方,脸上布满愁容。诊室内的陈滨海轻叩键盘,整理着病案。忽然,他起身走向门口,礼貌地对记者说了句“抱歉,请再稍等我一会儿”后便走到患者家属跟前,“化疗后病灶明显缩小,配合中药调理,这个坎我们一起过。”事后,陈滨海告诉记者:“尽管已详细地为病人解释了病理,并开出药方,但仍感觉到他们依然忧心忡忡,这才给他们打气加油。”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药王”孙思邈的谆谆教诲,是陈滨海处理医患关系的“金钥匙”。与音乐相伴多年的人生经历让他坚信,热爱艺术的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培养出共情能力,及时感知他人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话匣子从他诊室里摆放着的竹笛打开。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陈滨海,童年在药香与笛韵中度过。当同龄人在溪涧摸鱼时,九岁的他已能完整吹奏《小放牛》。
“初学竹笛时常因手指细小拼命撑开而疼痛”的记忆里,父亲碾药时哼唱的《鹧鸪飞》是最温柔的伴奏。初中那年,他郑重拜入文工团退役的笛师门下,三寸气指练就的音色把控力,竟与日后把脉的技法异曲同工。陈滨海轻抚手中的竹笛,舒展修长的手指关节呈现出异于常人的柔韧。
大一时,陈滨海在迎新晚会上用竹笛演奏《扬鞭策马》,一战成名。2006年,他带领乐团夺得浙江省民乐大赛二等奖。学医的辛苦,人尽皆知,陈滨海却说:“医艺同源,以音乐体悟人体健康,让我有了另一种思考生命的方式。音乐是繁忙课余生活的调味剂,有了它我觉得每天都很美好。”
三十余年笛不离手的练习,使得陈滨海的手指既能精准控制音符跳动,又能在诊脉时敏锐捕捉“浮沉迟数”的细微变化。有次接诊肺癌患者,他凭借指尖感知到脉象中“如按琴弦”的特殊张力,果断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避免了病情恶化。
音乐赋予的灵性,始终流淌在他的医学实践中。2022年陈滨海出版的《肿瘤经方门径》中,既有“十八反十九畏”的严谨配伍,也不乏“五音疗疾”的创新探索。“医者的指尖应当像笛膜般敏感通透。”现在,陈滨海常向年轻医生示范切诊技法,三指在脉搏上做出揉弦般的细微振动,“既要能感知洪水奔涌的实脉,也要捕捉细雨润土的弱象。”
相比于敲击键盘或者吹奏笛孔就能流淌出悦耳的旋律,生命的乐章则需要用不断丰富的医学知识弹奏。记者仿佛看到,在人生的舞台上,陈滨海尽情吹奏着用高超医术编织的“音符”,它们上下翻跃,不断抚慰着患者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