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剧”到“追城”影视与城市如何双向奔赴?
![]() |
影迷打卡慈城。 |
■谢舒奕、袁先鸣
“我们有100多人,是包大巴车从上海来的”“檀健次在剧中出现的点位,已统统打卡……”随着电视剧《滤镜》爆火,一场由“追剧”引发的“追城”正在宁波升温。
作为拍摄地,宁波成了让粉丝们心驰神往之地,尤其是今年3月恰逢主演檀健次粉丝“小炭火”取名4周年,江北慈城更添打卡热度,5000“剧粉”齐聚宁波打卡,带动文旅消费,成为近年来宁波因一部剧引发粉丝“追城”的现象级案例。
追剧式旅游引发“流量裂变”
这场嘉年华背后,藏着怎样的文旅能量公式?
笔者注意到,活动现场以外地年轻女性为主,且消费力不容小觑,“现场设置了付费场地,尤其是进入‘滤镜拾光小屋’,内部拍摄需要199元或499元,但人依旧非常多,我排了半个多小时队才排到。”一名从苏州赶来的粉丝说。
据了解,热播剧《滤镜》全程在宁波拍摄,除了慈城,还在东钱湖、老外滩、和义大道、明州公园等地取景。活动期间,“剧粉”打卡行为延伸至宁波其他区(县、市),进一步带动周边文旅消费。
其间,社交平台滚动发布,相关视频观看量超120万、点赞互动超万次,形成跨地域的粉丝社群集结效应,“我也要来宁波!”“《滤镜》同款打卡地必须安排!”等呼声不断。
不难看出,这场“追剧式旅游”的背后,是影视叙事对城市空间的重构——当慈城的青石板路被赋予剧情记忆点,流量便不再是过境候鸟,而是筑巢的留鸟,逐渐形成“剧集热播—粉丝打卡—全域引流”的滚雪球效应。
“剧与城”为何能双赢共生?
近年来,宁波吸引了诸多剧组前来拍摄,引起不小的“打卡效应”,其背后原因是什么?
例如,去年6月,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播出后,有不少游客前往取景地探寻“云边镇”的诗意生活和情绪价值,“奉化大堰很符合我心目中的云边镇,在这里我看到了世外桃源般的‘亲情味’。”电影总制片人张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去年10月,年代剧《小巷人家》的播出也曾引来一波“回忆杀”。正午阳光影业副总裁赵子煜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宁波保留了相当比例的江浙特色建筑群落,十分贴合《小巷人家》原著里的地点设定,“尤其是秀水街这条历史街区的完整留存,在导演勘景后,对于剧中‘小巷’这个主场景,一下子就有了落地还原的真切感。”
同时还有《风吹半夏》《大江大河》《不讨好的勇气》等,“景观受到追捧,就变成了‘奇观’。”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宁海林看来,受众之所以追捧影视剧中出现的景点,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多一层的“意义”,“我们看一个审美对象,比如西湖,有了许仙、白娘子的影视作品后,西湖这个名字就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影视+文旅”让剧火城也火
如何让更多的影视剧选择宁波,让一部剧持续发挥效应,带火一座城?
近年来,宁波吸引了多个剧组前来拍摄。以象山影视城为例,仅2024年就有300多个剧组前来拍摄,其中有不少是热播剧。这个数量的背后,不乏宁波对影视行业发展的支持。
近日,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东方1910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带去的“拍在宁波”先行版受到广泛关注。“拍在宁波”围绕影视制作人的痛点,带来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如全力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生态,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影视创作注入动力。
各大拍摄基地提供支持与保障服务,带动一大批影视剧组来甬拍摄。
“通过影视化的传播力度,可以更好地重塑宁波的城市印象、城市名片。与影视的结合,使得都市旅行增加新的内涵。此外,通过影视剧组的承接和落地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城市的风貌,通过与剧集内容的结合,使得城市更有记忆点。”博地(宁波)现代影视基地负责人戴挺表示。
随着“跟着影视去旅行”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各地通过打造影视主题文旅线路、开发沉浸式场景体验、推出影视IP联名文创产品、举办影迷打卡季等活动,激发“剧迷”“影迷”探索一座城、体验当地文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