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取消门诊预交金:

医改一小步 民生一大步

  ■王志顺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2025年3月31日起,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同时,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自2025年6月30日起执行。引发舆论普遍关注和好评。

  这一由国家六部门联合推动的政策调整,看似是医疗收费流程的“小改动”,实则折射出我国医疗改革从“以机构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刻转向,更释放出破除就医壁垒、推动普惠医疗的积极信号。

  长期以来,门诊预交金制度在保障医院现金流的同时,无形中筑起了一道经济门槛。对于经济困难群体而言,预交金可能成为“救命路上的绊脚石”。政策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正是一种精准回应。尤其是将住院预交金与“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挂钩,既兼顾了医院的资金安全,又避免了患者因预存过高费用而陷入经济焦虑。这一调整,实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缩小医疗资源获取的不平等,让“先筹钱再看病”的无奈成为历史。

  政策的另一亮点在于对结算效率和支付方式的革新。出院3日内结算、推广“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举措,直击传统医疗付费流程冗长、反复排队的痛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压缩结算时间,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更减少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心理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未因技术升级而忽视“数字弱势群体”——允许老年人保留预存费用方式、对急诊手术等特殊情形灵活处理,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现实复杂性的充分考量。这种“效率与温度并存”的设计思路,为医疗服务的精细化改革提供了范本。

  当然,政策落地仍需跨越多重现实障碍。其一,取消门诊预交金可能短期内加剧公立医院的资金周转压力,如何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财政补贴等配套措施平衡医院运营,考验管理智慧。其二,“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的测算需建立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因地区差异、诊疗方案更新导致的公平性争议。此外,信用就医模式的推广有赖于个人征信体系与医疗系统的深度衔接,这需要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制度协同。

  取消门诊预交金绝非简单的收费方式调整,其背后是我国医疗价值导向的升级: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保障”,从“经济门槛”转向“服务门槛”。当政策撕开“预交金”这一传统制度的裂缝,照亮的正是医疗普惠化、人性化改革的未来图景。当然,要让这一图景成为现实,仍需在政策执行中持续倾听民声、完善细节,让每一份改革红利都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毕竟,医疗改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患者“看得上病”,更要让所有人“看得起病”“看得舒心”。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医改一小步 民生一大步 2025-03-31 浙江工人日报2025-03-310000100007 2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