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与亏损并存的“烟火难题”
社区食堂如何破局?
通讯员张晓曦、王昱汀报道 自2023年“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面推进以来,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也陷入了“一边火热,一边倒闭”的困境。
何以突破?宁波142个未来社区中的46个社区食堂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破局之路。
困境:叫好与亏损并存的“烟火难题”
社区食堂承载着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民生理想,却在现实运营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海曙区某社区食堂的素菜标价5元、半荤8元,看似平价的背后却隐藏着精密的成本核算——这样的定价仅能勉强覆盖食材费用。当叠加65岁以上八五折、80岁以上八折的优惠后,每份老年餐的售出其实都是亏损的。
运营者孟先生坦言,在老年人口占比40%的社区,“开业仅10个月就累积亏损超20万元”。这既折射出民生工程的温度,又暴露出市场规律的残酷。
成本与收益的天平始终在剧烈摇摆。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从去年1月初至12月底,国内主流媒体几乎每月都有关于社区食堂关闭的报道,这些案例勾勒出社区食堂的生存窘境。
孟先生的账本显示,即便剔除所有优惠折扣,仅仅维持食材成本与售价的基本平衡,也需面对水电、租金等刚性支出的持续侵蚀。这种公益属性与市场规律的对冲,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显得尤为尖锐。
而客群定位的迷茫更让运营者如履薄冰。
鄞州一家社区食堂,开业初期日均接待量达500人,后来由于菜品单一化,两个月后骤降至日均30人。
当社区食堂的餐桌上重复着相似菜式时,转角处的小餐馆正以灵活的市场嗅觉分流食客。
这种尴尬折射出更深层的矛盾:若坚守服务高龄老人的初心,亏损压力将如影随形;若转向市场化运营拓展客群,又难免偏离公益轨道。
在江北庄桥经营着两家社区食堂的何先生道出行业心声:“社区食堂的核心不是盈利,而是如何长久开下去。”
破局:从“输血”到“造血”的多元探索
当普惠性社区食堂在亏损的泥潭中艰难跋涉时,一场静默的转型革命悄然萌发。
在海曙曙悦社区,晨光初露时飘散的书香与午间升腾的烟火气交织出奇妙图景。
这家“书店+食堂”的复合空间,巧妙运用差异化定价策略:特色菜品以市场价吸引中青年群体,其利润反哺老年优惠套餐。
当泡椒牛蛙的鲜香与东坡肉的醇厚在书架间流转,日均50人至60人的稳定客流印证了空间复用的商业智慧。
这种创新在国内也并非孤例,上海“康乐汇”将七宝汤圆、富麦小笼等老字号引入社区食堂,与楼下万有超市形成商业闭环,日均3000多人次的客流量,让这个民生项目实现盈利。
这些探索揭示着社区服务的进化方向——当餐饮空间叠加文化体验,民生工程便获得了自我造血的动能。
在空间创新之外,客群定位的精准化同样关键。
海曙“芝味里”食堂开辟线上战场,外卖业务贡献超60%的日营业额,1.3万元的日营收数字背后,是老年群体堂食与年轻客群外卖的双轨并行。
更具突破性的是鄞州“记忆餐厅”,将宁波传统味道装入轻食盲盒,健康理念与怀旧情怀的碰撞,吸引宝妈与白领,日均有200人次打卡。
更深层的变革来自社区生态的重构。
鄞州天童社区的“以菜换餐”模式中,“15斤自种蔬菜兑换7顿午餐”的创意,既降低30%的采购成本,更让居民从受益者转变为共建者,57%的客流量增长印证着参与式治理的魔力。
进化:从社区食堂到“社区会客厅”
社区食堂不仅仅是食堂,其终极目标在于构建全龄化社交与服务枢纽,这一愿景正在实践中逐步具象化。
以高新区聚贤街道“乐惠食堂”为例,其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10元专属套餐,更通过配套充电站、临时托管等延伸服务,日均服务超100人次,初步实现了从单一餐饮功能向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型。
这种转型并非个例。镇海临江社区“临舍茶咖”在传统食堂空间内植入咖啡烘焙业态,既吸引青年社群又承接机关培训活动,形成空间复用与收益叠加的良性循环;而象山丹东街道新华社区食堂则通过增设休息室与生日会服务,使日均送餐量达260份,让老年群体获得超越温饱需求的情感价值。(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