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清明
○王玉美
清明,这一承载着厚重文化与深沉情感的节气,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长河中低吟浅唱。而在舌尖之上,清明更演绎出一场独特的味觉盛宴,每一道与清明相关的美食,都如同跳跃的音符,编织出专属于这个时节的美妙旋律。
青团,无疑是清明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抹绿意。制作青团,第一步便是采摘鲜嫩的艾草。清明时节,艾草在田间地头肆意生长,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采摘回来的艾草,仔细清洗后放入沸水中焯煮,再用清水冲洗,去除苦涩味。接着,将艾草与糯米粉充分融合,在不断地揉捻中,糯米粉渐渐染上艾草的碧绿。馅料的选择丰富多样,有香甜细腻的豆沙馅,有咸香可口的蛋黄肉松馅,还有独具特色的荠菜馅。将馅料包入青团皮中,轻轻搓圆,放入蒸笼。随着蒸汽袅袅升腾,那清新的艾草香与馅料的香气相互交织,弥漫在整个屋子。一口咬下,软糯的外皮在齿间轻轻破开,艾草的清香瞬间在口腔中散开,每一口都饱含着春天的气息。
在江南水乡,清明螺蛳也是餐桌上的常客。“清明螺,赛肥鹅”,清明前后的螺蛳,肉质最为肥美鲜嫩。螺蛳的做法多样,最常见的便是酱爆螺蛳,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吃螺蛳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与欢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小小的螺蛳,也成为了亲情的纽带。
在北方,清明时节则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又称寒具,细如发丝,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炸好的馓子,既可直接食用,也可泡在热汤中,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这些,还有清明粿、暖菇包等各地特色清明美食,它们或甜或咸,或软糯或酥脆,每一种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与传统,诉说着一段段与清明相关的故事。
舌尖上的清明,不仅仅是一场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当那一道道清明美食在舌尖上绽放出独特的滋味时,我们也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关于清明的绚丽画卷,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