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茶香
○吴建
清明时节,雨丝风片,山野间便浮动着一种异样的气息。这气息不是花香,亦非草气,而是一种清冽的、略带甜涩的芬芳——茶香。
江南的茶山,此时最是热闹。天刚蒙蒙亮,采茶人便已上山,三三两两,散在青翠的茶垄间,手指翻飞如蝶,摘取那初绽的嫩芽。露水未干,茶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采下来,据说最为上乘。茶农们说,这叫“露水青”,制成的茶叶,泡开来香气最足。我想,这大约与“晨露未晞”的诗意相仿罢。
清明茶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一年中的头采。经过一冬的蛰伏,茶树积蓄了足够的养分,初春萌发的嫩芽,蕴含着最浓郁的滋味。这滋味,有人说是“苦尽甘来”,初入口时微苦,继而回甘,最后满口生津。我想,这倒与人生相似,先苦后甜,方知甘之如饴。
茶之为物,最是奇妙。同一棵茶树,因采摘时节不同,味道便大相径庭。清明前的茶,称为“明前茶”,最为名贵;清明后谷雨前的茶,称为“雨前茶”,次之;再往后,茶叶渐老,便只能制成粗茶了。时间之于茶,犹如命运之于人,早一步,晚一步,结局迥异。
城里人饮茶,讲究器具、环境,什么紫砂壶、玻璃杯,什么茶道、茶艺,花样百出。而山里的茶农,只用一个粗瓷碗,抓一把新茶,沸水一冲,便咕咚咕咚地喝下。他们饮的是汗水,是辛劳,是生活本身的味道。这种饮法,虽不雅致,却自有一种粗犷的真实。
清明饮茶,古已有之。《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清明日“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人们郊游踏青,必携茶具,在野外煮茶为乐。此风至今犹存,只是“笙歌鼎沸”变成了汽笛轰鸣,“鼓吹喧天”化作了手机铃声,唯有那茶香,穿越千年,依然如故。
茶叶入水,缓缓舒展,犹如人生际遇,起起落落。初时蜷曲,继而舒展,最后沉淀。茶水的颜色,由浅入深,由清变浊,复又澄清。饮茶人观此变化,或许能悟出几分道理。
清明时节,家家祭祖。供桌上,除酒肉外,必有一杯清茶。茶烟袅袅,仿佛逝者的魂灵,短暂停留,又随风而散。生者饮茶,思及亡人,不免黯然。茶凉了,可以再续;人走了,却再无归期。
茶香飘过千年,浸润了多少文人的笔墨。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酒阑更喜团茶苦”,皆因茶而生出无限诗意。
清明雨停,茶山更显青翠。采茶人的歌声,穿过薄雾,飘向远方。新炒的茶叶,正在竹匾中晾晒,等待有缘人的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