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守护您

安吉采茶工有了标准化劳务合同

  本报讯 通讯员王艳琦报道 “往年总担心因工钱问题扯皮,现在合同里把工钱、保险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干活踏实多了。”日前,在安吉县溪龙万亩茶园,安徽籍采茶工蔡阿姨滑动手机屏幕,向笔者展示新签订的标准化劳务电子合同。合同上清楚地写着每采摘1公斤茶叶的工钱。“今年是我过来的第5年了,也算熟练工了,一天能赚200多元呢!”她说。

  作为“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每年外来的采茶工超过20万人,除了茶企与采茶工直接签订合同,也存在大量通过中介人员与茶企、茶农建立用工关系的情况。

  “这几年,不少采茶工由中介招聘,茶农、茶企再与中介签合同,中间问题频发,不仅采茶工权益难保障,而且管理主动权也得被包工头左右,茶企在增加了人工成本的同时,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安吉县白茶专班工作人员介绍,近三年数据显示,当地90%的涉茶劳务纠纷与约定不明直接相关,包括用工主体模糊、薪酬标准不清、保险缺位等共性问题。

  “每起案件都是观察产业风险的窗口。”安吉县人民法院梅溪法庭庭长潘司乐表示。此前,茶商程某与中介蒋某因1.3万元工资争议诉至法院,双方仅有口头约定,关键条款散落于零碎的聊天记录中,部分信息甚至遭删除,导致举证困难。此类案件促使法院组建专项调研组,针对“茶商直聘”与“中介代招”两类模式,创新设计出三方标准化合同模板,涵盖用工期限、计酬方式等核心条款,并强制茶企投保意外险、增设争议调解机制等。

  今年白茶开采前夕,安吉法院向核心产区溪龙乡、梅溪镇发出《关于规范采茶用工助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的司法建议》,配套发布了合同范本及流动调解机制。很快,这份司法建议落地并在当地试点。“合同权责条款像尺子一样清晰,还嵌入了保险保障和纠纷调解程序。”溪龙乡政府介绍,收到司法建议后,当地立即建立用工备案制度,要求茶企通过线上平台登记用工信息,并设立流动调解点。

  截至目前,安吉已有上万名采茶工完成了签约。安吉法院、安吉县白茶专班、安吉白茶协会正联合推动,在全县推广该标准化劳务合同。


浙江工人日报 守护您 00003 安吉采茶工有了标准化劳务合同 2025-04-08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080000300030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